在同事的眼中,南仁东是个低调的人,他不爱应酬,不愿意被关注,用南夫人的话说“南仁东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是这个“普通”的人,却为“天眼”高调起来。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是南仁东梦想开始的地方。当时,与会外国科学家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宇宙的讯息。听到这个提议后,时近50岁的南仁东兴奋不已,一向低调的他主动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也建一个吧!”
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而南仁东要建造的是500米口径的大射电望远镜。梦想何其之大,建设难度何其之大,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1994年,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南仁东准备回国去完成他的大望远镜。当时他在国外一天的工资收入相当于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总和。但再高的工资没有心中的梦想高远,南仁东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和待遇,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最艰难的是申请立项那段时间,南仁东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极其“期待”被社会关注。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业务主管韩博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南老师苦笑着对我说:‘我这个书生从来没有求过别人,但为了要争这口气,豁出去了’”。因为没钱,南老师四处“化缘”。最终,在南仁东的努力下,厚厚的立项申请书上出现了20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2007年7月,历经十几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FAST工程建设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它不仅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甚至涉及岩土工程等几十个不同专业领域,且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现场施工环境也异常恶劣复杂。
建设FAST的理想台址是在大山深处、远离电磁干扰的深谷洼地。为了寻找这样合适的台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的所有洼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南仁东去了;一些当地村民走着都费劲的山路,南仁东去了;一些从未有人踏足的荒野,南仁东也去了!很多悬崖道路湿滑,他干脆手脚并用地攀爬。有一次,在攀爬过程中,他脚下一滑,一下子滚了下去,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幸好有两棵小树挡住了他的身体。“像这样的险情整整伴随着南老师12年时间。”
2015年,已70岁的南仁东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的工作,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就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去年9月16日,南仁东没来得及等到FAST落成启用一周年,就匆匆离去。如果“天眼”有情,一定会为南仁东流下感激的泪、思念的泪。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