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热:一小时卖15万册 冷:一年卖不掉5本~~~
热:一小时卖15万册 冷:一年卖不掉5本~~~
热:一小时卖15万册 冷:一年卖不掉5本~~~
热:一小时卖15万册 冷:一年卖不掉5本~~~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一小时卖15万册 冷:一年卖不掉5本
图书出版冷热不均
王剑虹
  岁末年初,出版圈各类榜单层出不穷,高大上的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十大学术书”,拼销量的如“当当18年畅销书排行榜”,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则还在网络投票环节。昨天,已连续举办近十年的“新浪好书榜”亦亮出自己的“2017年度十大好书”榜单,《好人宋没用》《劳燕》《甲马》等榜上有名。而与此同时,一个由北京开卷信息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近日也在出版圈广为流传,这一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也就是说,每年有近乎一半的图书几乎无人问津。

  热热闹闹上榜

  虽然数字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每年新出版的图书都在20至30万种左右,而岁末年初的各种图书榜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出版社一年的“成绩单”。如今的榜单大抵分“好书榜”和“畅销榜”两类,前者以书的质量为标准,后者以书的销售为依据,前者加入了评委较多的主观色彩,后者则完全以市场为依据,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上榜的图书也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在“畅销榜”上你可以看到的是预售期1小时突破15万册的《好吗好的》,上市3个月销量即破100万册的《秘密花园》等创造“奇迹”的图书。而“好书榜”则不同,昨天公布的新浪好书榜“十大好书”中有多部关注个体生命、关注社会底层的作品上榜,如非虚构作品集《青苔不会消失》呈现的是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景观,《最后一公里村庄》聚焦中国乡村,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社会题材作品《温柔之歌》讲述了一名仙女般的保姆杀死自己照看的两个婴儿的故事……这些图书几乎没有什么能上“畅销榜”的,与“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进入网络评选的书单也几乎没有重合。不过,无论是哪种榜单的上榜图书,大都在某一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满足了某一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

  冷冷清清退场

  看完各类榜单再来看“开卷”的数据,难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开卷监测系统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该统计还显示,2016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65.75亿册(张、份、盒)、1143.01亿元。虽然该统计可能并不全面,但每年数量巨大的图书只能堆在仓库里不见天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在年销售量少于5本的图书中,综合类、生活休闲类和社科类名列“前三”,年销售小于10本的图书中,综合类、语言类和文艺类图书“名列前茅”。“百搭”的综合类图书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休闲类图书表现如此“突出”,令人惊讶。不过如果去网络书店随意逛一逛,就会发现这些类别图书的滞销率这么高的原因——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选题重复、粗制滥造。比如央视的“诗词大会”热了,于是一大批诗词类图书一哄而上。再比如童书这些年卖得红火,于是不管什么出版社就都要出上几本童书,而像“四大名著”等公版图书更是有数不清的品种。其实越是大众类的图书,可替代的品种就越多。而不管有没有能力,一味跟风,就很容易在“货比货”中被抛弃,成为卖不出去的滞销书。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
扫一扫
导读
《电影故事》的故事像电影
图书出版冷热不均
新民晚报文体汇A09图书出版冷热不均 2018-01-06 2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