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停止冲刺
刘新宪
▲ 年轻的母亲带着宝宝看望病中的林教授
▲ 林其德教授 照片提供 刘晓明
▶ 少年时代亦热爱音乐
  ◆ 刘新宪

  林其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因着他的医学研究和亲手诊治,成千上万患有不育不孕、复发性流产症的女性有幸成为母亲。然而,年事已高,病魔悄然来临,他把自己肾衰竭晚期的化验报告悄悄藏进抽屉里——为着更多新生命的诞生,这位老人像短跑运动员一样全力奋进。

  2016年9月,林其德教授病倒在上海仁济医院ICU病榻上。他医治过的病人带着他们的孩子,还有他遍布天下的桃李,从祖国各地、从大洋彼岸闻讯而来。人们看到他憔悴的面容,插满管子的瘦弱躯体,不禁掩面而泣。但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停止冲刺。

  2017年11月23日,我在大洋彼岸收到我姐发来的微信,说他还在被抢救中。医生说,手术顺利。但我不能等了,我该动笔写写他——我姐夫的故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妙手神医,可爱老头

  2015年7月19日上海仁济医院礼堂热闹非凡。来自浙江、广州、内蒙古、河北、湖北、福建、上海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的45个病患家庭一百多人自发组织了对一位医生的感恩回拜聚会。他们相约带着自己得来不易的可爱宝宝,来仁济医院看望给予他们生命的“林爷爷”。这些孩子们口中的“林爷爷”,是一位年事已高,瘦弱慈祥的医生。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上海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其德教授。

  不孕不育,千古顽疾。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医学上叫RSA,在中国非常普遍。至少有2%的适龄孕妇女患有此症,在中国某些地区,这类患者甚至高达8%。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约有50%的患者依然因此终身无法生育。

  在这次聚会中,很多人在讲述求医治病的故事和经历时,忍不住泪湿眼眶。林教授名闻遐迩,却对病人无比关爱尊重。病人称他为“送子观音”,“神医”,私底下,有时又亲昵地叫他“可爱的小老头”。

  他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如果我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探寻,也许可以找到更清晰的答案。

  仁心一片的书生

  1962年,林其德从二医大毕业,被分配到仁济医院,担任妇产科住院医师,踏上了梦寐以求的悬壶济世之路。

  他在大学学的是俄文。毕业后因为中苏关系紧张,俄文医学资料很有限。为了拓展视野,跟上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他自学英文。他把父亲年轻时用过的英文字典几乎翻成了碎片。他攻下了英文,能够得心应手地阅读英文医学文献和撰写英语论文。他紧扣突飞猛进的当代妇产科医学的脉搏,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了一门用英文教授的医学专业课。

  他精心医治每一位前来求医的病人,细心呵护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当每一个新生命降生时,于他如同绽放的花朵、闪亮的晨星。

  但是,“文革”袭来。武斗频发,仁济医院也不例外。有一天,两派人马剑拔弩张,一场恶战即将点燃。一介文弱书生的林其德,竟果断地跳上桌子,大声喊了起来:“你们不要吵啦,不要吵啦……”话音未落,突然急火攻心,仰天倒下昏死过去。他那孱弱的身板倒下时当然不会有轰然一响,但却也把大家惊醒。到底还是医者仁心,医院两派人马偃旗息鼓,救人命要紧。一场武斗就这样平息了。

  在他眼里,人命关天且高于天,不论高低贵贱,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而宝贵的。

  无畏的“登山人”

  “文革”结束后,林其德教授重新获得了进行正常科研工作的条件和机会。他选择了攀登险峰,他要攻克RSA这个千古难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林教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向妇产科学的险峰挑战。

  苍天不负有心人。林教授和他的团队终于一点点解开了免疫型RSA的病因病机的神秘密码。

  对同种免疫型RSA发病机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发现;他发现了母胎界面局部免疫和外周系统免疫是复发性流产免疫型发病的两个环节。他系统地破译了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在RS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对自身免疫型RSA发病机制,他发现了这是因为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导致了高凝状态和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从而影响了子宫胎盘血供和胚胎生长发育。

  透过厚重的云雾,他们看到了曙光。

  这弥足珍贵的光为下一步的突破照明了方向。他又成功了。在国际妇产科学界,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

  林教授首次建立了对系统的复发性流产病因分型方法,进而建立了抗磷脂抗体筛查流程,并用它来鉴别免疫型RSA类型(自身免疫型或同种免疫型)和完善RSA的临床分型,此方法使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诊断率提高了14.29%。

  对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他首次采用腹部B超加阴道水囊的方法,观察妊娠期宫颈机能的生理性变化,提出了宫颈长度、宽度和颈管内径等径线的正常值,明确了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他领导的团队遥遥领先地攻克了很多难关。在病因病机研究方面他们揭开了一系列神秘的面纱,并寻找到治疗的办法。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方面,又突破国内外的一些“禁区”,救下垂危的母子生命。在他带领和参与下,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创建了,后又发展成为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

  由于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我国RSA妊娠活产率大大提高。自身免疫型RSA的治愈率上升达95%,大大高于国际水平的70-78%;同种免疫型RSA治愈率上升为86.4%,显著高于国际水平的70-80%。

  这些治愈率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每年在我国会有七万多可能在母腹中夭折的小生命得以健康地来到人间!

  五十多年来,林教授获奖无数,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还有2017上海医学会百年华诞最高奖项——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

  有人称他是当代中华妇产科医学泰斗,他不同意这样的称呼,他说:“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已。”“功劳应该归于我的团队和为我提供了工作平台并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仁济医院。”

  睿智的导师 

  在治病科研之外,林教授还教书育人,承前启后。

  他慧眼识才,惜才如金。

  有一年,一位深受他欣赏的博士生被录取后,由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准备放弃学业和深造。林教授焦急万分,他告诉学生:“不要为经济原因放弃深造,你只管来上海学习就行,经济问题我会帮你解决。”他说到做到。后来他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帮助,包括慷慨解囊,用自己的收入来补贴学生完成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学生毕业后不久就挑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现已成了颇有成就的学科骨干之一。

  他以德为重,言传身教。

  林教授一直告诉学生,“医生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关心患者、爱护患者,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另外,要学会换位思考,病人是特殊的人群,他们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里会有着特殊的心理,所以要多理解,并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有一个座右铭——“学术无小节”。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学术上的每一个细节。

  他一直告诉学生,“从你的字典中把也许、大概、差不多这几个模糊的词去掉,要有数字,要用证据说话。” 

  他鼓励挑战,精益求精。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你不要说这篇文章是哈佛的教授写的,便认为他的设计一定合理,他的结论一定正确。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迷信!” 

  他睿智幽默,爱生如子。

  自己掏腰包请学生吃饭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到了节假日,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不能和家人团聚,林教授携家人一同游玩时,也会带上学生。有一年我从美国回上海探亲,我们一起去外滩看夜景,他把一个家在外地的学生也叫上。从学生的眼神自然流露中,可以感觉到学生对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爱。那晚月光皎洁,令人难忘。

  林教授对文学、音乐、摄影、表演、声乐都有颇高的造诣。他也时常教导学生们要开拓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在他学生的眼中,他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仁者”,一个“睿智的导师”,一个“狡猾的教练”,一个“平易近人宽厚的长者”,一个“可以交心又妙趣横生幽默的朋友”。

  “不要命”的病人

  林教授从事医教研五十载,硕果累累。但是在这一切的后面,有谁知道他的艰辛。他患有严重的肾病,最需要的是休息,但他全然不顾。在医学的崎岖山路上,年事已高的他穿着一身白大褂,飘然着一头银色白发,挺立着“仿佛风一吹便会倒下的身躯”,不知疲倦地前行。

  他患有前列腺炎,有尿频。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给更多的病人看病,他在门诊时尽量减少饮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时间。每顿午饭也是马马虎虎简单对付。他经常会在规定的挂号数量满了之后额外为没挂上号苦苦求医的病人加号。

  很多时候他病了,刚打完点滴,就出现在门诊室。但凡只要他的病人有棘手的疑难问题,就算是躺在病床上,他也会阅读病历帮助会诊。对老大难患者,林教授会留下个人手机号,提供24/7义务服务(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有时候电话铃声在半夜或凌晨响起,他便披上衣服到卧室边的厕所里和病人通话。第二天一早依然正常准点上班。

  即使他再疲惫不堪,但只要一坐到病人面前,立刻会变得神采奕奕,幽默睿智。他天生为病人而生,他的命不属于自己,只属于病人。

  一天早上起床后他笑眯眯地对我姐说:“刚做了一个梦,我肚子疼,他们把我推进产房,我告诉他们,我已经70多岁不能顺产了,你们就直接给我剖腹产吧,后来就醒了。”这位医痴竟然痴迷到自己在生孩子了。

  “爱舞如命的佩姬”

  长年累月的透支性消耗,终于,他的步履越来越沉重,行动越来越缓慢,他浑身无力,时常身冒冷汗,头晕眼花。他多年患有肾病、甲状腺减退、心动过速等疾病。2012年仁济医院肾脏科诊断出他肾功能已进入衰竭晚期,不久将进入血透阶段了,这时最需要的是休息。为了怕我姐担心,他把检验报告藏在抽屉里。在家里,他却乐观豁达,瞒天过海。

  但是他的疾病在不可逆转地继续恶化。一天,难以忍受的痛风暴发,终于让一切真相大白。我姐心痛地责备他。他却轻声慢语地说:“你有没有看过《红菱艳》这部电影?我自己也没办法啊,我们历来受的教育就是‘病人至上’,就像那个爱舞如命的佩姬穿上了一双有魔力的舞鞋,怎么也停不下来啊。”

  2016年9月18日,他因腹泻住院,这天他带病看了两个病人。9月19日,出现脑梗。9月22日,病情恶化,被送进ICU。9月30日凌晨,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他生命垂危,深度昏迷,命悬一线。

  上海仁济医院尽全力抢救,他顽强地渡过了险关。但重度肺炎、肾脏和心脏衰竭、脑梗、肠胃功能紊乱依然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林教授病危的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地传送出去。触动了医学界同仁,触动了桃李天下的学生,触动了无数个经他治疗的病人家属,他们自发建立了5个QQ群和很多微信群联结着2000多位病人。

  焦急而关切的慰问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一拨接着一拨来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外隔窗相望。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双目紧闭,面容苍白憔悴。但他的心依然还在他的世界里翱翔。他在高烧中说胡话时还是想着治病救人。

  当我写下林教授的故事时,不禁感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真正可以做到一生一世大爱为怀,恪守初心,德艺双馨,惠济苍生?但他确实做到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3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停止冲刺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纪实A21他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停止冲刺
2018-01-07 2 2018年01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