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武定西路1375号武定公寓,是一栋乍一看毫不起眼的4层小楼。可门口悬挂的一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揭示了它的特殊身份,原名开纳公寓,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中共中央组织部1929年曾在此处秘密开设干部培训班。近日,记者来到武定公寓,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低调公寓蕴藏革命火种
武定西路是长宁与静安两区交汇处一条幽静的小马路,武定公寓正坐落于此。冬日的上海,街头路人行色匆匆,很少有人会注意这栋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公寓是一栋有着91年历史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87岁的陈兆奎老伯,从上世纪40年代就居住在这栋公寓。跟随着他的讲述,时间回到1926年。当时武定西路还叫开纳路,以英商“汪记洋行”大班开纳命名。此路解放前是一条僻静的小路,两侧都是一些花园洋房,从开纳公寓旁有一条弄堂向南可穿过整个洋房区到愚园路。这里居住着许多有头有脑的人物,也不乏三教九流出没。陈老伯说,因为鱼龙混杂较为隐蔽,这里成为革命人士活动频繁的地区,且开纳路离曹家渡近,当年那片区域有着大片工厂棚户区,居住着众多贫苦百姓与工人,非常适合革命活动的开展。
武定公寓当时名为开纳公寓,1926年由新亨营造厂利用承建梵皇渡路上“中行别业”剩余的材料,买下了开纳路上这块地皮投资建造,大楼4层(层高5层,底楼为车库),坐北朝南,共有高级居室16套,大、中型套间各4套,小型套间8套。陈老伯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其貌不扬,但在上世纪20年代,它却是周边最高档的顶级公寓。这点从几个细节也可知一二:公寓底楼配有车库,壁炉、热水汀,大小卫生设备齐全,全部卫生洁具均从英国进口,至今设施完好。这一配置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18岁时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她曾写到自己经常端着一碗荠菜,从开纳公寓走到对街舅舅家吃饭。除此以外,开纳公寓的历史记载非常少。陈老伯说,也许正是因为“低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干训班才会选在这里举办。由于经历过抗战等社会动荡,等他住进开纳公寓时,了解干训班细节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已经全都不在了,他也是通过只言片语了解到一些细节。当时为掩人耳目,中组部将干训班开设在公寓顶楼,具体哪一间房间已经不可考,而且为了确保安全,不到一年就搬迁至别处。
周恩来曾经在此授课
这一红色干训班在开办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29年的上海,对共产党人来说正是最黑暗的寒夜——距“4·12”反革命政变发生才两年,各级党组织遭受了重大损失,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被捕或遇害。恰逢此时,大批干部从莫斯科回国。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国内情况,中共中央组织部干训班在开纳公寓开办,为党组织“紧急输血”,三位教师分别是恽代英、周恩来与李立三。
由于干训班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开办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非常有限。据相关文献记载: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一幢刚造好的四层公寓秘密举办干部训练班,由恽代英任班主任、余泽鸿任副班主任,于德负责干训班的事务工作。李立三、关向应、李震瀛、罗绮园、恽代英、温玉润分别作形势和任务等报告。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周恩来、陈潭秋也常来指导。
在最初的党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培训班开设在武定西路上哪一栋建筑里。十多年前,长宁区规划局的一位老同志根据党史记载到武定西路上进行了探访,最终发现只有这栋公寓符合对干训班地址的描述。经过专家认定,确定了开纳公寓就是当年干训班的开设地点。
由于资料缺失,这一干训班究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哪些优秀人才,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位负责人表示,在白色恐怖笼罩、革命遭受重挫的1929年,依然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来此参加学习的革命者,一定有着最坚定的信仰。而开纳公寓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出了一份力,星星之火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延续,最终冲破黑夜,撒向四方。随着更多史料的挖掘,有关这段鲜为人知红色历史的更多细节,终有一天将会浮出水面。
专家
点评
一个待解的红色之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上海。我党很多工作都在一些看似平常公开的场景中秘密进行着。这些场景,直至今天鲜为人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这幢1926年刚造的4层公寓里秘密举行了干部训练班。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各地输送了大批得力的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开纳公寓,可谓是党的熔炉之一。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党的高级干部培训班,其安全保卫要求更高,对外掩护亦更是彻底。这是一段隐没的红色史迹。今天,我们回顾、挖掘这段红色史迹是相当地困难。我们对干部培训班的构成、人员等的内容知之不多、知之不详,有许多史料还有待发现和汇聚。开纳公寓,尚是一个有待解开的红色之谜。
张正行 (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