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就来到上海兴业路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当我在电视画面上看到这一场面时,心情非常激动。
上海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但我同时感到,许多人对此并不熟知。2015年新年伊始,我作为政协委员,与王丽萍、厉震林等委员联名递交了政协提案《关于上海重视红色资源、为纪念建党百年早做准备的建议》,并在当年的上海“两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提案与发言均受到了上海市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这份提案,还获得了分量最重的市政协优秀提案特别奖。
我们这份提案指出,上海虽然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第一”,党中央早期在上海长达12年之久,但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相比,上海红色身份并不那么凸显,人们都知道上海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并在建设科创中心,却很少有人知道,上海也是首个革命圣地,是共产党人进行历史长征的出发地,也是中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起始点就应该是党的诞生地——上海。尤其是中共“一大”会址等地,要为迎接建党百年做好准备。令人欣喜的是,不久,中共“一大”会址就传出了重新装修消息,展厅面积从470平方米扩至1000平方米。
这份提案当年即列为市政协的重点提案,并由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亲自带队进行督办。政协委员们围绕着“推进本市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这一专题展开积极调研。由此,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老渔阳里2号,这里门口虽挂着陈独秀故居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文物招牌,但它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显现出来,因为这里是共产党诞生的“秘密摇篮”,是这里最早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诞生了《共产党》月刊,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召开党的“一大”通知也是从这里发出的,“一大”期间代表们遇险紧急转移至南湖在此作出决定……可以说,没有这里党的“十月怀胎”,就不会有1921年7月党的“一大”顺利召开。这里还成了“一大”召开后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
2016年7月,上海启动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市政协也不断加大推进上海“红色资源”发掘、宣传力度。我作为政协委员始终参与其中,深感责任重大,积极建言献策,并去了遵义、延安、嘉兴南湖等革命圣地。当然,我们踏访更多的是上海本市的红色文化旧地。我也相继写出了大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共一大会址、复兴公园周边,密集分布着10多处与建党有关的革命旧址,其中有孕育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相继诞生的新老渔阳里、“一大”代表们集体居住的博文女校、维经斯基故居、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以及建党前革命刊物《天问》《建设》《星期评论》等,它形成了建党的筹备、酝酿、组织、发动、召开的全过程。由此,市政协也正式提出了打造“红色源头”一平方公里历史风貌区的建议。
在复兴公园的大草坪上,矗立着马克思、恩格斯大型雕像。过去,我常想,马、恩雕像为何出现于此?现在才知道,这附近就是一片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而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正是建党的思想之源。
十日谈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责编:殷健灵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诞生地和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