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味儿
叶永烈
  叶永烈

  一碗灰绿色似糊非糊的东西,散发着一股馊味,我大有久别重逢之感。去北京那么多趟,这一回终于又喝到了豆汁儿。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上海人爱吃生煎馒头、小馄饨,而北京人则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豆汁儿是地道的北京小吃,是用绿豆制作粉条时剩余的残渣发酵做成的,有一股泔水般难闻的气味,外地人避之不及,“老炮儿”们却视为最爱。

  记得,梁实秋作为老北京,到了台湾之后,念念不忘的便是北京的豆汁儿。他给在北京的长女写信,“给我带点豆汁儿来!”我的天,豆汁儿怎么带?长女只得复函:“豆汁儿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

  这一回我在喝豆汁儿的时候,店家还搭了“绝配”——在一个小碟里放着什锦酱菜丝,上面是炸得焦黄的面圈,叫“小焦圈”。通常,喝着豆汁儿,吃着小焦圈,嚼着酱菜丝,那味道算是好极了。

  眼下,在北京的餐馆里,已经很难见到豆汁儿的踪影。没想到,这回在我所住的宾馆里,有一家用毛笔写着斗大的“局气”两字的餐厅,菜单上竟然写着豆汁儿、小焦圈。局气是北京土话,为人仗义、豪爽大方的意思。电影《老炮儿》里便有一句台词,夸“老炮儿办事真局气”。局气用作餐馆的名字,则含有公平、公正的意思。生怕外地人不明白局气的含义,在餐馆的一面墙上,用一系列方言来注释局气:山东话“讲究”,江西话“要得”,东北话“敞亮”,四川话“好乐教”,河南话“楞正”,新疆话“攒劲儿”,还有英文、俄文……只是没有上海话。我想,也许可以说成是“正宗”。

  其实,另一面墙上写着“北京范儿”四个字,倒是道出这家餐馆的特色。这里专做老北京的家常菜,自称“家常不平常”。这里环境的布置,处处透着北京范儿。梁上挂着鸟笼,令人记起提笼架鸟的老北京;京剧脸谱,红漆大鼓,表明这里是国剧的故乡;挺肚而躺的北京大爷雕像旁边,放着一把写着“倍儿凉快”的摺折;宫廷式木栏杆长椅上,安放着飞燕风筝状的黑白靠枕……酱肘子、熏猪蹄、四喜丸子、烧牛尾、羊蝎子、醋溜白菜连同黄米年糕、豌豆黄、艾窝窝、奶饽饽跟豆汁儿一起,组成了京味大合唱。

  知道我对北京范儿有兴趣,一天夜晚,北京友人带我探访东直门内大街。那里我去过,白天看上去很平常。没有想到夜幕降临之后,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条只有1500米的街道两侧,汇聚了150家餐馆,是北京著名的饮食街。我见到诸多餐馆的名字都带有一个“簋”字。友人告诉我,簋念鬼,这里原本的俗名叫鬼街。早年这里是杂货、水果集市,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们点着煤油灯,从远处看上去如同鬼火憧憧,于是得名鬼街。“鬼”字毕竟不吉利,便以同音字“簋”替代。簋是圆口、双耳的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不料却与饮食“搭界”,这里竟然成了饮食街。

  簋街上的饭店五花八门,川菜、湘菜、粤菜、淮菜济济一堂。友人熟门熟路,带我走进簋街一家京味十足的餐馆。从外面看过去,门面并不大,可是一走进去,豁然开朗,里面竟然是硕大的三进四合院,雕梁画栋,游廊环绕。四合院四面的房间,变成了一个个包间,水晶吊灯,大理石台面。四合院是北京代表性民居,犹如石库门房子是上海代表性民居,这里可与把石库门房子改建成餐馆的上海新天地相媲美。

  烤鸭是“首席京菜”。入席之前,友人带我参观了烤鸭房。据称,与全聚德不同的是,这里以雍正皇帝御膳房秘方制作。我看到用粗大的果木(枣木、梨木)熊熊燃烧,明炉烤炙鸭子。果真,这“雍正王朝炙鸭”皮脆肉嫩,果香多汁,别具一格。这里的点心“京八件”,即和谐佛手、金锭发糕、金丝寿桃、喜上梢头、富贵兰花、桂花黄糕、稻香茸鸡、祥云如意,象征福、禄、寿、喜、富、贵、吉、祥,据称也来自宫廷,无疑又是北京文化的化身。

  庭院深深,那一夜我沉浸在浓浓的京味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健康园/健康养生·广告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信又丢了
北京味儿
永久的悔
情怀绍兴路
航模飞出航天梦
像老海那样“漂”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北京味儿 2018-01-15 2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