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在明朝中叶通过茶马古道从古波斯帝国(现在的伊朗)经西藏传入内地,故而得名。然而西藏并不产藏红花,多年来由于种植技术等原因,虽曾试种但在大规模种植上未获成功。
2016年6月,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联络组进藏后,指导江孜小组对江孜县19个乡镇、155个村居充分调研。结合江孜红河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选择藏红花作为主打新品种,并得到上海企业家郑安平的大力支持,于2016年11月底引种8000株藏红花种球。2016年12月,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并落户江孜。
在研究人员攻克了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后,繁育试验获得成功,收获1.2万株种苗,并形成一套独特的高原种植标准和技术。与国内其他省市产品相比,这些西藏原种养分足、抗病能力强,采摘的藏红花营养物质含量甚至比伊朗等原产地高5-8倍。
2017年5月,总投资4600万元的红河谷农业园区二期建设启动,其中藏红花繁育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2.2万平方米的藏红花种植智能温室,于当年8月份投入使用,成为西藏唯一的藏红花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2017年11月,企业引进45万株种球,也喜获丰收。
形成量产后,先后有7家日本企业联系希望供货,“京东”也提出一年包销25公斤的合作建议。企业负责人郑安平表示,未来将进行技术攻关,开发藏红花蜜、精油、花饼、面膜等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据悉,上海援藏江孜小组提出“1+19+X”的辐射模式,即“1个园区,19个乡镇,多个辐射基地”,建立援建资金、藏红花产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点对点扶贫。藏红花采花期一般在每年10月底,恰逢青稞收割完成之后,为大量闲置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农牧民带来就业机会。目前,红河谷园区藏红花基地已先后为江孜镇、年堆乡、日朗乡130多名贫困农牧民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发放工资15万多元。
2018年,上海援藏计划再投入3000万资金将藏红花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以上,并启动原产地证书和原产地标记办理工作。江孜县规划至2019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亩以上,打造全国最大的藏红花种植生产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