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无伤大碍。电子号火箭在其9个卢瑟福发动机(以生于新西兰的原子核物理之父命名)产生的15.6吨推力下成功地从发射基台起飞。安装在火箭外侧的摄像机显示飞行顺利。第一级火箭在2分30秒熄火,并在6秒钟后分离;第二级火箭点火8分钟后,最后到达了300×500公里,倾角83度的入轨轨道。控制室里这时才掌声四起,大家为“抢跑”的火箭完成任务而欢呼。
这欢呼声颇有寻味,毕竟电子号先前已多次被叫停过。2016年5月25日,被称为“这是测试”的首次发射尝试中,火箭已进入太空,但在224千米处因地面故障造成遥测丢失,现场安全官员不得不命令火箭自毁。2017年12月的发射窗口期则因对恶劣天气条件和可能技术障碍的担忧而错过。就在这次发射的一天前,新西兰时间20日,升空机会又一次在研制团队的眼皮底下溜走。当时,有两条不知何方神圣的船,冒然进入了已公告限制航行的海域。
本次发射被火箭实验室戏称为“仍是测试”,除了测试火箭之外,还捎带着将一些有效载荷送入绕地轨道并成功部署,它们是:一颗行星实验室公司的Dove地球成像卫星,以及两颗Spire的用于气象和船舶跟踪的Lemur -2卫星。它们均已成功部署,并和地面团队实现了通讯联系。
有一点是需要说明一下的,这款火箭取名为“电子号”(Electron),却并非“以电推进”的。它依旧是以液氧煤油为燃料的化学火箭,10.5吨的自重中有9.3吨是燃料。不过该发动机的推进剂泵不是采用传统的燃气驱动方式,而是用电动机驱动的,算是与电搭上边了吧。
火箭实验室公司2006年成立于新西兰奥克兰(后在美国注册),主要从事先进航天系统研究。2010年12月拿到美国“太空作战响应办公室”(ORS)的合同,研制发射立方体卫星的低成本航天运载器。其理念是,小型载荷(如微纳卫星)应该有专用的小型火箭,它们具有常规火箭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能大大降低高昂的发射费用,卸下商业航天业的沉重经济负担。
电子号火箭是一款小型二级运载火箭,用于将100至225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许多结构部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高强度轻质量,自身结构仅1.3吨;发动机制造采用三维打印;硬件生产采用流水线技术;再加上先进航电系统及模块化设计,使其在性能优异的前提下造价不到500万美元。
电子号还支持订单发射,发射一个1U立方体卫星(大小为10×10×11.5厘米)只需约7.7万美元;3U(10×10×34厘米)则为20万美元。发射期将一直延续到2019年,只要订单充足、发射场许可,能做到3天发射一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皮特·贝克表示,“什么可以发射、什么时候可以发射、价格多少,都告知客户。以前这些信息很难获取,订购程序也复杂,而现在你只需利用手机即可完成订购。”这也是电子号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原因。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