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们为“停车难”问题讨论热烈,发表各自意见建议。
停车借鉴“负面清单”
“天寒地冻,许多市民选择开车出行。但是,一些划线的路边停车位在超过一定时间后,就无人收费了。如果擅自停车,有时就会遭遇贴条的‘悲剧’。”市人大代表张素心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在他身边的朋友经常发生。
对于一些停车紧张的小区,居民们晚上停在周边的小马路上,虽然并不影响交通,但还是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被贴条。
张素心建议,道路管理是否也可以借鉴“负面清单”制度。除了明确规定的市中心主干道等,对于一些不影响交通的小马路等,能够允许夜间停车。即使不能做到免费,要考虑到夜间收费的问题,可以发挥高科技手段,通过刷二维码、微信、支付宝支付等方式自助收费,缓解市民的停车难题。
张素心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市人大代表的共鸣。
市人大代表金永红认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越管越细”,而是要以人为本,综合考量城市管理效果和方便市民等多方面因素。比如,能否在一停车就收费的马路停车位上,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设置短暂的免费时段,让市民应个急。
建立统一服务平台
为了找车位兜兜转转,是许多市民经历过的烦恼。尽管有些区域已经有了停车指引系统,但仍局限在部分区域,没有在全市推广。
为此,市人大代表韩娜建议,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建立全市统一的互联网道路泊车诱导服务平台。
她建议,为保证城市互联网道路泊车诱导服务平台的运行实施,需要法规的完善和保证。比如:对逃费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的法规、对追缴停车欠费现象纳入车辆年审的法规,对恶意拖欠和恶意拒缴停车费的情况增收滞纳金及罚款的相关法规等,为全面推广城市互联网道路泊车诱导服务平台做好法律法规铺垫。
要建立全市统一“城市道路泊车服务诱导服务和监控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的微信平台或手机APP,一次注册,全市通用,为市民提供覆盖全市的道路泊车资源信息及目的地的空车位信息,并提供相应导航服务,使驾驶员方便地通过手机获取目的地的泊车信息,缓解市民的停车难题。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