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更需全方位服务~~~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更需全方位服务~~~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更需全方位服务~~~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更需全方位服务
让市民获得真切幸福感
朱渊 朱光
■ 舞剧《朱鹮》 本版摄影 郭新洋
罗小慈演奏古筝
市民跟着辛丽丽学芭蕾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是上海的目标,于老百姓而言,除了以大型剧场、优秀作品、观众认可度等数据说话外,就是通过观剧、公开课、普及讲座等精细化服务,感受到的沉浸式体验,获得最真切的生活在“演艺之都”的幸福感。

  去年,上海民族乐团创下演出151场,演出收入首次破千万元,增长了足足36.2%的佳绩。这份突破,离不开民乐团在青年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

  同样,早在十多年前就撑起旗帜走校园、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深耕的上海昆剧团,也迎来了丰收季。去年,上海昆剧团的四本《长生殿》,在全国巡演20场,吸引观众2.8万人次。最令人惊喜的是,现场观众80%都40岁以下。坚持十年的品牌“昆曲跟我学”,更让戏迷通过学戏成长为懂行也会唱的票友。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落成后,让舞迷们排除万难也要“挤进场”的,是上海芭蕾舞团面向“零基础”选手的芭蕾大师课。“掌门人”辛丽丽亲自带教,首席明星吴虎生等“陪练”。受限于排练厅的容量,一次课程只容纳50人,而这50个名额几乎是毫无悬念地被秒杀。

  愿意打开大门、公开授课的还有上海越剧院。为从娃娃抓起,越剧院先后与张堰中学、张堰小学及泗塘新村小学签约共建“越剧校园传承教学实践基地”,组建师资队伍,安排越剧讲座、课程的输送和辅导。更在上海戏曲广播、群艺馆、大世界传艺中心多家平台开展越剧普及推广与幼儿越剧体验工作坊。

  曾一度,式微的沪语令到沪剧连招生都困难,为此,上海沪剧院制定了一系列“救援行动”。举办了3年的沪语训练营,让许多上海人找回了乡音,更将具有海派风韵的软糯沪语带回人们的生活。特设的“排练开放日”,吸引600多名沪剧迷欣然参加。

  上海交响乐团的“中国艺术拓展计划(AEP)”,去年在上海、广州、青岛、乌鲁木齐等地共计举办了28场音乐会和互动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而上海夏季音乐节多年来坚持的“公益”“跨界”“年轻”“多元”等因素,则带动了一大批青年交响爱好者。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艺术公共普及方面也是不遗余力,除举办第十三届当代戏剧节、第十四届上海大学生话剧节、第五届中学生话剧节、首届有种戏剧节等公益活动外,还新开拓了23场商务楼宇演出,让更多快节奏生活的老百姓可以近距离接触戏剧。

  本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

  精细化

  昨天18家文艺院团年度“大考”上透露两个关键词:一剧一策、一人一策。

  这两个关键词,是基于“一团一策”提出的。“一团一策”是近几年来上海文艺院团依据自身发展规律和文艺特质而制定的策略。因为呈现“世界语汇”的芭蕾舞团,其发展道路一定与呈现“民族语汇”的戏曲院团完全不同。

  如今,“一团一策”已经大力促进了文艺院团的蓬勃发展,所以要更精细化到剧种、剧目的发展上——每一个剧种、每一台剧目也都应该有适合其提升的方式。这就是精细化到作品改进的思路。如果说“一剧一策”针对的是作品优化,那么“一人一策”针对的是人才扶持。为了让更多不同年龄、不同行当、不同资历的艺术家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与发挥,也应该制定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道路,并一以贯之。有了作品、人才互相作用,上海才能继续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并让大家看到文化精细化管理后呈现的城市风貌和精神气质。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让市民获得真切幸福感
2018年重头戏
对标世界一流 迎接更多挑战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5让市民获得真切幸福感 2018-01-31 2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