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新的高中语文课本课内阅读篇目中,古代优秀作品所占比例将上升到二分之一,原“诵读”篇目被改为“背诵”篇目,数量也由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好大的跨越啊!读那么多,尤其是背那么多,还都是古诗文,学生负担不过重吗?吃得消吗?真有这必要吗?
这就要看你为什么读、为什么背以及怎样读、怎样背了。
倘若仍把读书背书只当“敲门砖”,敲开了大学门就扔掉;倘若读和背还是照老办法,陷入猜题、背答案等“应试”秘诀中难以自拔,那么,这次课文篇目成倍地增多,看上去似乎是多了,换句话说,学生所投入的成本确乎是大了。
但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吗?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要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键在于学会怎样做人,在于为这段今后不会再重现的宝贵时期打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但思想感情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触及它呢?它有载体吗?有,那就是文化。文化中语文尤为重要,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课程之所以值得重视,就在于它能直接铸造你的精神世界,你的灵魂。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作品作为陶冶我们心灵的载体,培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
也许有人说,现有的语文课本里古诗文不能算少了,唐诗宋词、李杜苏辛,山川大地,家国情怀,也都能凑上几句了。不,这可是太低估了我们传统文学的分量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作品,我们几乎只是沾到个边啊。这次的篇目里新收了鲍照的一首《拟行路难》,一上来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感叹人生穷达各不相同的命运。接着,劝人们自宽自解,听命认命,但“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尽管结尾留下“不敢言”保底,但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已如火山般喷射出来,作品令人震撼,也发人深思。这样的诗不值得多读多背一些吗?而且,作品又是相互联系的。白居易的诗是精彩,而当你读了他写给老朋友元稹的信《与元九书》(这次也入选),你不仅能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品,了解诗人为此所付出的“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学力文”的代价,更能对诗人作品的立意起旨、来龙去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知晓,岂不是得益匪浅,受用终身吗?
这次新课标的修改,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毕竟一页页地翻过去了,每个新的时代都有创新的意识注入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成为跟着时代前进的新人。但是,“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真善美的发展总是代代相传的。孔孟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陈毅老总就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文天祥的诗大家都能背,那么,革命烈士夏明翰和刘伯坚,他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等诗句,与文诗不是实实在在一脉相承的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了几千年,进入了北大和清华的校训,形成了新的传统,对我们广大学子灵魂的冲击能低估吗?
魂要附体,体要安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传统和革命文化的学习上,而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是终身受益的事。同学们处在“天天向上”“天天向善”的宝贵青春,对此是千万忽视不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