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5个月的试运行,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式开放的日子已越来越近了。
一座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城市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子?“她没有围墙,‘智慧博物馆’系统让博物馆打破时空,随时为观者提供资讯。通过应用新视听技术,她让文物‘活’起来,和观者有更多的互动与对话。”胡江、裘争平介绍。自2015年年底正式立项,两年多的筹划建设,除了各种科技化的手段,这座拥有千余件文物的博物馆,其魅力究竟何在?
身为上海人,你知道近代开埠以来这座城市曾有的辉煌,但或许你并不知道溯源而上她有着6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你熟知中共举行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三次在上海召开,但你并不能穷尽在这段红色历史中,上海点点滴滴的投入付出;你知道海纳百川、开明睿智是这座城市的特点,但或许你并不知道产生的原因何在。
好在所有的疑问,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正是江南、红色、海派三种文化相互关联、紧密交织,共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上海城市文化,三种文化不仅记录着过去,更是上海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这座城市或许正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走进上历博,找到更多为上海骄傲的理由。
打破谬论,观远古华章
上海从哪里来,谁是最早的上海人?自马家浜文化先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劳作生息;到崧泽文化创新发展、承前启后;至良渚文化高度发达、迎来辉煌;后来的钱山漾、广富林、马桥文化各时期,多元文化交融,走向新生。各个远古文化前后相继,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均有着重要地位。古代上海的展陈内容,既打破了“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的谬论,也向观众呈现出数千年来上海的发展历程,以及婉约细腻、机智灵活的城市性格。
江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基因,兼容并蓄的特征早已显露端倪。崧泽文化时期的玉器、陶器,良渚文化中的象牙权杖、玉琮等,表明史前时期上海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源流,率先跨入文明时代和早期国家的门槛;青龙镇出土的瓷器、松江生产的各种棉布、江海常关石碑等,见证本地商品贸易发达、交通运输便利;陆深手札册页、杨逸题款戏剧人物册、吴友如绘《豫园宴乐图》等,是文人雅士荟萃、戏曲文艺发达的代表。从这些展品中,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历吴、越、楚而秦、汉、晋,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逐渐融入多元的中华文明;自唐、宋、元代航运推动经济贸易,上海地区地位日重、建制升格;至明、清两代,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早在开埠以前,已跻身全国最发达地区之列。
远古时期良渚文化中的象牙权杖、玉琮;唐宋期间长沙窑、建窑、越窑等内地的瓷器都从上海运出;松江画派、顾绣等传世经典,无不是在吸收江南地区文化特色基础上的发展,进而成为极具地方特点的文化瑰宝。婉约精致的江南文化成为了上海文化的基因。
红色摇篮,首批国徽上海制造
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下逐渐崛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上海不但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还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上海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文化。从1921年至1949年,中共举行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三次在上海召开;从1921年到1933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上海长达十二年。中国共产党的众多早期领导人都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这里还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据点、左翼文化的基地、统一战线的堡垒。如《新青年》、首版《共产党宣言》、首版《风云儿女》唱片、英文版的《西行漫记》、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章等,诸多革命文物都在基本陈列中得到展现。
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大批量的制作工作成为了头号问题。经过反复比选论证,9月中旬,中央政府最终选定上海作为制作地。经过紧张的工作,首批直径1米的铜质国徽于9月底从上海送往北京等地用于国庆典礼。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这枚国徽,上世纪50年代由华东工业部监造。
物阜民丰,开风气之先
海派文化是在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上海的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旧校场年画、点石斋画报、海派旗袍、海派银器等都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
除了已在各大媒体上不断曝光的镇馆之宝之一,体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结合的“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之外,1895年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因为记录了这座城市另一段重要历史而为人瞩目。
这台清花机由英国纺织机械制造商道白生和巴洛公司制造,重达3.5吨,原为三新纱厂所有,后被荣氏申新纺织公司收购。它是上海纺织工业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三新厂的前身即为洋务运动时李鸿章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棉纺织厂,是中国新式纺织工业的鼻祖。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毁于大火,当时织布局请公共租界的洋人前来灭火,但遭到拒绝,一把火烧了整整十个小时,仓库烧毁,机器销熔,总损失不下白银150万两。然而在同年11月,李鸿章派盛宣怀到上海重新筹资白银100万两,在织布局旧址上设立了规模更大的机器纺织总厂。
1917年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招股创建了申新纺织厂,发展到1931年,申新纺织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棉纺织企业的巨擘。就在这一年,历史悠久的三新纱厂公开发售,荣宗敬以40万两白银买下了三新厂地皮上所附着的厂房和所有的机器设备。申新纺织第九厂由此成立,亦是建国后公私合营国棉二十二厂的前身。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在中西交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派文化、海派生活。而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系统、坚实的工业和阶级基础、便捷的水陆交通系统、发达通畅的邮政通讯系统以及独特的城市格局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重要基础和原因。道白生清花机,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也象征着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在海派文化中蕴含着革命文化。
徜徉在上历博,观众将会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有着更清晰的了解,更能感受到海纳百川是上海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文化本质,开明睿智就是城市的态度,大气谦和是这座城市的胸襟;更能感受到深深植入在上海人血液中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形成了上海人刚柔兼济、柔韧刚毅的性格特征,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