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上海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对于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谋划策。
跑出创新“加速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那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呢?
当了多年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每年都会关注并提及R&D(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他认为,科研投入的增长预期是对优秀人才的巨大吸引,也体现着社会对科技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要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更加重视多元化科技投入,发挥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作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也有相似看法。他说,马斯克的重型火箭成功上天,其中重要一条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投入牵引,带动其他民间投资。NASA的支持,等于为SpaceX上了“户口”,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加码,支持其太空梦的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在政府资金如何撬动社会资本上花更大功夫研究,拿出具体的政策举措,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过去,上海把“钱变纸”的能力很强,但是要实现“纸变钱”的华丽转型,就需要帮助科技研发和产业有效对接、点燃产业转型,吸引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企业,以此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2017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探索共识固化为法规条文,此后大批沪上高校的研究团队纷纷跟进,“纸变钱”提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提出了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于处于从“富起来”向“强起来”发展的中国来说,是非常迫切的,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经由的路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就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举措。我非常关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希望以高标准、高起点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在体制机制、运行管理、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励、绩效评价等方面勇于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陈规旧章,探索出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活力的新机制、新举措。”
建好创新“生态圈”
上海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据悉,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在全面推进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已建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同时,启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等新一批大装置建设,为张江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浦东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张江科学城规划面积是94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表示,半年来,浦东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推进科学城规划的落地实施,“我们的主要抓手是推动‘五个一批’的重点项目,一批大科学设施项目、一批创新转化平台、一批城市功能项目、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目前首轮73个项目已经有38个实现了开工,还有35个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了立项和选址,正在进行前期的准备。2018年,所有73个项目都将实现开工,所有的73个项目我们力争在‘十三五’基本建成。”
杭迎伟代表表示,建成这“五个一批”项目以后,张江将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同时张江将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张江将实现园区向城区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张江的教育、文化和居住的功能,张江将有力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有力促进张江优质产业的集群发展。张江科学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系统的工程,我们将按照上海科学中心、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要求,聚焦重点、持之以恒,争取早日把科学城的美好蓝图转化为精彩的现实。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被首次提及,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名片。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贺强此次提交了关于保持移动支付产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提案。事实上,就在前两年,支付宝为国际化将注册地迁往上海。贺强在提案中表示,“应为移动支付创新与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支持企业进行具有社会价值的有益创新”。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也要鼓励多层次科技服务体系,多区域差异化科技服务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剑锋认为,要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科创,要有创新,更要有科研。我觉得科创中心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造科创的‘生态圈’。长三角的科创有各自的特点,上海可以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项目,特别是在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中来寻找机会。然后依托长三角的资源,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而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亦有引领的担当。”
护航创新“高精尖”
目前各地对高端人才引进都特别重视,国家会给各种津贴,给房子,给解决生活问题。但一个土生土长的博士毕业留下来,可能什么都没有。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表示,优秀的本土人才,享受的待遇同海外高端人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王建宇代表认为,近年来他亲历的一些重大成果,很多都来自于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他的学生读博士时已经是团队里的核心人物,2010年就在青海湖带队做大型试验,等到要做卫星时,博士也毕业了,“我们留他,他想也没想就留下来了,毕竟对这个项目非常投入。”王建宇说,这个学生留下至今已有5年多,“如果去国外做个博士后重新回国,待遇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在王建宇代表看来,如果人才政策过度向引进人才倾斜,而忽视扎根本土的人才,并不是良好的人才生态。不是说引进人才不重要,但许多本土人才长期在国内做贡献,他们的价值不该被埋没。
对于科创中心的人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认为,应该不拘一格吸引海内外高端研发团队,“不仅仅是一个人,既要有领军人才,又要有支撑领军人才的团队。”
王美华委员表示,要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在上海设立分校,形成人才集聚的市场环境。
除了人才因素之外,在创新中心建设中,另外一个引发关注的就是科技评审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表示,科研成果评审、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等大众十分关注的程序,进行了不断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上仍不尽如人意,影响评审公平的现象并未明显收敛,甚至由暗转明。这些不良现象,都严重挫伤了不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项目评审的公正,直接关系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科研人员的信心,关系到科研经费的安全。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扎紧制度的笼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人为,科创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特别是近年来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保护力度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大的法律支持,“上海还有知识产权法院,这对于保驾护航科技创新会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