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全国两会·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政协委员呼吁统筹管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
~~~政协委员呼吁统筹管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
~~~政协委员呼吁统筹管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
~~~政协委员呼吁统筹管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挖人、轻培养”之风不可长
政协委员呼吁统筹管理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
方翔 江跃中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头衔为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同时也引发了高校间的“抢人大战”。昨天,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小组讨论,来自教育界的委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这种唯“头衔GDP”的人才观可休矣。

  “人才计划”名目众多

  据统计,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市县层面人才计划更是数不胜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有“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形形色色的人才“帽子”与资源、待遇、职称、评奖密切挂钩。因而,不少高校常常为了能够有“头衔”的人才而不惜屡出高价挖人。

  全国政协委员朱志远表示,现在各种各样的头衔非常多,不少学校为了引进有“头衔”的人才也纷纷开出高价,这对于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并不利,“我希望能够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做法,对于高校教授的薪酬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高薪挖人是一种偏差

  “我们应该改变现在这种只挖人、不培养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表示,高校教授之间还是应该同工同酬,国家应该建立一个高校人才的薪酬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罗卫东看来,高薪挖人从根本上都是一种偏差,高校应该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氛围,“现在高校内海归与‘土鳖’之间的文化冲突还是存在的,无形之中还形成了‘鸿沟’,容易造成学术领域的心浮气躁。”

  九三学社中央此次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一篇《关于统筹治理人才称号过多过滥问题的建议》。其中提到,人才称号过多过滥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助长科研浮躁之风、降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滋生评选腐败,一些顶着各类人才称号的科研人员存在伪造获奖、抄袭成果、“包装”成果等学术造假现象,破坏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扰乱了人才健康发展环境。

  人才计划应统筹管理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尽快制定人才计划统筹管理办法,同时精简人才计划、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提高人才称号评选科学化水平,并建立人才计划绩效评估机制。其中特别提到,切断人才称号背后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与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特派记者 方翔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7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8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取得实效
好搭档“形影不离”
“重挖人、轻培养”之风不可长
讲好外国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新民晚报全国两会·关注A08“重挖人、轻培养”之风不可长 2018-03-13 2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