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计划”名目众多
据统计,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市县层面人才计划更是数不胜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有“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形形色色的人才“帽子”与资源、待遇、职称、评奖密切挂钩。因而,不少高校常常为了能够有“头衔”的人才而不惜屡出高价挖人。
全国政协委员朱志远表示,现在各种各样的头衔非常多,不少学校为了引进有“头衔”的人才也纷纷开出高价,这对于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并不利,“我希望能够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做法,对于高校教授的薪酬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高薪挖人是一种偏差
“我们应该改变现在这种只挖人、不培养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表示,高校教授之间还是应该同工同酬,国家应该建立一个高校人才的薪酬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罗卫东看来,高薪挖人从根本上都是一种偏差,高校应该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氛围,“现在高校内海归与‘土鳖’之间的文化冲突还是存在的,无形之中还形成了‘鸿沟’,容易造成学术领域的心浮气躁。”
九三学社中央此次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一篇《关于统筹治理人才称号过多过滥问题的建议》。其中提到,人才称号过多过滥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助长科研浮躁之风、降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滋生评选腐败,一些顶着各类人才称号的科研人员存在伪造获奖、抄袭成果、“包装”成果等学术造假现象,破坏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扰乱了人才健康发展环境。
人才计划应统筹管理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尽快制定人才计划统筹管理办法,同时精简人才计划、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提高人才称号评选科学化水平,并建立人才计划绩效评估机制。其中特别提到,切断人才称号背后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与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特派记者 方翔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