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车上并不是没有驾驶员。坐在主驾位置的是上汽集团智能驾驶项目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石飞,本报记者则坐在副驾驶上全程记录车辆表现。“这辆车之前在封闭道路上已测试了5万公里,久经考验。如果自动驾驶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驾驶员可随时接管驾驶权。驾驶员干预次数越少,智能驾驶汽车的水平越高。”
没开几分钟,车辆顺畅地驶入另一个车道。别看驾驶员没有操作,车子的“眼睛”和“耳朵”都在发挥作用。测试车装有中央处理器,相当于“大脑”,替代人来完成车辆驾驶。汽车装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多个摄像头,能帮助车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传感器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会被传送到“计算机大脑”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传送给控制器控制车辆,包括刹车、转向、变道等。智能网联汽车比人聪明,比人更加灵敏。距离下一个红绿灯还有500米时,车子就已接收到发来的相关信号,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车速。
其实,博园路这条马路也与众不同。路口红绿灯都装有专门的通讯设备,测试车可通过车上雷达与之“对话”。与封闭测试区不同,开放道路是更自然的交通环境,受到挑战更多,大量数据采集有助于更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每一次开放道路的测试数据,都会帮助车辆优化性能,并可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制定不同驾驶策略。记者从上汽集团获悉,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覆盖上汽荣威、名爵、大通三大自主品牌,今年将率先推出一款自主品牌智能驾驶量产车型,实现“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等智能驾驶功能。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