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铸就绿电新梦想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风逐浪
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铸就绿电新梦想
浩然
■ 绿能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华指挥工程建设
■ 建设中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英姿 本版图片 绿能公司提供
  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是一座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通往洋山深水港的跨海长桥,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外形,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上海东南方的辽阔海面上。除了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桥两侧,数十台高高矗立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同样引人注目,这便是著名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洁白的叶片,高耸的机身,仿佛一排排神圣的礼兵,日夜守护着大桥,如果你驾车驶过桥面,眼前的这一幕定让你心旷神怡,又为之惊叹。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是我国乃至亚洲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自2010年一期工程竣工后,便源源不断为上海千家万户供应清洁、安全、可靠的电力。去年一年,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上网电量48031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煤15.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61万吨。而缔造这个海上风电奇迹的,正是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公司)。

  绿能公司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下属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生产、调试、运维以及咨询等。目前,绿能公司建设和管理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规模达289MW,权益容量为110MW。具体新能源发电项目有五个,分别为南汇风电场、崇明东滩风电场、崇明前卫太阳光伏电站、崇明北沿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新能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寸土必争的科技高地,今后的前景不可限量,而十九大报告中,也15次提及“绿色”,4次提及“绿色发展”, “绿色”已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新时代蕴含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绿能公司生逢其时,未来将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敢为人先挑重担

  众所周知,以电能的形式利用各类能源资源,是目前人类最为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所以就有了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潮汐能发电等。其中,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发电方式,但是由于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常常被人们所诟病。而风力、太阳能发电则利用自然风能、太阳能,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相对友好,正逐渐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新能源。

  2005年,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新能源开发热潮,绿能公司应运而生,通过先行先试,专注于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迅速确立了行业先发优势,2005年,我国最早的单机容量达兆瓦级陆上风电场——南汇风电场建成并网。2007年,我国第一座兆瓦级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前卫村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并网。

  当世人对环保的关注与日俱增、风力发电方兴未艾之时,绿能又将永不满足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海上建设风电场的最大优势是不占用土地资源,同时海面摩擦力小,对风速的影响小。2006年底,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启动,它不仅是中国海上风电的发端,更对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开发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但在项目启动前,谁也没想到日后会遭遇那么多困难和挑战。绿能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华当时已是陆上风电场的行家里手,但对于海上风电开发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一开始我们甚至以为只要把陆地上的技术平移到海上就行了。”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他才渐渐意识到海上有更大的风浪,它们对施工、安装、检修的影响和对设备的腐蚀都是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海上风电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每一个步骤的差错都可能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比如说风机基础建设,如果没有可靠准确的海底地质勘探,那么重几百吨的风机将有可能发生倾斜,沉入海底,损失将达数千万。”

  更令人头疼的是,当时海上风电配套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设计和施工标准,而国外的设备又价格高昂,且无法获取核心技术。“我还记得,有位外国专家来考察后,趾高气扬地断言,中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研发出相应的技术,想建成海上风电场,只有买他们的产品。”但绿能没有放弃,海上风电是风电技术领域光彩夺目的明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科技实力的象征,困难再大,也要攻克!

  于是,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工程人员顶着业界或关注嘲笑、或劝阻观望的目光,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技术攻关中,同时与华锐风电、上海电气等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从业企业携手合作,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付出,终于在2010年6月和2015年9月圆满完成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并网发电,并以6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0.42万千瓦的优异成绩为中国海上风电事业蹚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海上风电里程碑

  在近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我国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场从一无所有起步,走过了一个新兴行业前期的完整历程,并创造了多项“第一”:它是我国也是亚洲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第一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3兆瓦离岸型机组,标志着中国制造的近海离岸型风力发电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次采用海上风机整体吊装工艺,大大缩短了海上施工周期,创造了一个月在工装船上组装10台、在海上吊装8台的纪录;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高桩承台基础设计,有效解决了高耸风机承载、抗拔、水平移位的技术难题……

  该项目的顺利建成,震惊了全国,也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这个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主导的全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先后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联合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项目”证书。技术带头人张开华也以其在风电工程建设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2012—2014年国家863科研项目《海上风电防腐技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并荣获2011-2012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先进个人和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个人一等奖,他所带领的团队获得2011年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和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成功建成和顺利运行,带来的是创造之美,经验之美,探索之美,也为未来中国海上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铺就了一条成功的海上风电之“路”。

  目光瞄准深远海

  发展,永不停步;创新,永无止境。在近海风电技术取得突破之后,绿能没有沉湎于过去的成绩,又开始探索新的蓝海——深远海风电。深远海风能开发潜力更大,风资源条件更加优越,海域面积更加广阔,更重要的是,也利于近海环保和功能协调。

  “深远海是未来风力发电的竞技场,中国不但不能缺席,而且要努力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绿能再一次扬帆起航,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牵头召集9家科研联合体,开展包括风电场选址、风电机组的开发、深远海风机施工安装、光电复合缆敷设、海上变电站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力争实现我国风力发电从陆上到近海再到深远海的全覆盖式发展,再建我国风电领域的里程碑!

  目前,绿能已获国家能源局批文支持,牵头开展首期25万kW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远期规划容量200万kW预留发展空间。同时绿能公司倡导的智慧海上风电概念已获得上海市发改委支持和有关利益相关方的同意,近期拟分期开发奉贤智慧海上风电场(40万kW)项目。此外,绿能公司积极开展风电、光伏项目储备,开展智能微网以及储能等项目研究,开展波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储备,通过科研课题技术攻关推动项目储备,谋划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绿能这位“新能源的追风者”,踌躇满志,豪情满怀。

  浩然 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5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6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7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8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9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10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11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新明法谭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广告
追风逐浪
新民晚报专版A13追风逐浪 2018-03-20 2 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