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王某没有固定工作,对自己的外貌不够满意的她,希望通过整容傍一个大款,找一个好归宿。2016年10月,王某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外号“鬼鬼”的医院中介。王某表示想做整形美容,但是以自己的经济能力无力承担昂贵的手术费,询问“鬼鬼”有什么解决之法。
交谈中,“鬼鬼”得知,王某因与父母怄气离家出走。2015年,她到深圳的一家歌舞厅做陪侍工作,但因离家出走时没有带身份证无法工作。于是她当时的经纪人便给了她一张A某的身份证,供其办理银行卡、宾馆登记住宿及购买火车票等,一年多来从未被揭穿。于是“鬼鬼”便给王某出了个主意:用A某的身份在百度医美分期“百度有钱花”上注册账号,利用小额分期贷款支付整形费用。在“鬼鬼”看来,王某用他人的身份信息登记注册,未留下真实信息和联系方式,即便借钱不还,百度也无从追讨,王某完全可以空手套白狼,不花一分钱就能实现塑颜美容、“改头换面”的愿望。
听了“鬼鬼”的方案,王某虽然有一丝顾虑,但在利益诱惑下,她还是来到上海,以A某的身份申请了医美分期业务,并在院方建议下做了割双眼皮、隆鼻、面部削骨、隆胸等多个美容项目的整形手术,总计从百度贷款十余万元。贷款之后,王某从未还过一分钱。 “百度有钱花”在该账户拖欠多月贷款未偿还欠款之后,果然找到A某催讨。但A某一头雾水,自己从未注册使用过该平台账号,怎么就一下子欠下了十多万的贷款了呢?催讨人经多方调查发现,A某曾遗失过身份证,且在办理医美分期和做整形手术期间不在上海,是被人冒用身份申请了医美分期贷款,于是立即报警。
公安机关将王某抓获后,王某如实供述了自己冒用他人身份申请医美分期拒不归还的事实。面对检察官,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还是想尽办法凑钱帮我还了十几万欠款,我对不起他们。”近日,长宁区检察院以王某涉嫌贷款诈骗罪依法向长宁区法院提起公诉。
据调查,在现今的整容大军中,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已成为主力之一。她们多为在校学生或初入职场的低收入人群,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以负担动辄上万的整容费用。作为消费贷款的一个分支——“医美分期”便成为这些年轻姑娘们解燃眉之急的首选途径。用户注册金融平台并申请“医美分期”后,由金融平台先将整容费用全额打入医院账户,用户再分期还款给金融平台,并支付一定的利息。额度一般从几千元到十万元不等。
记者从办案检察官处了解到,本案作为“医美分期”陷入骗贷风波的个案,只是冰山一角。在利益驱动下,有些美容医疗机构、中介人或是有整容需求者企图利用这种创新金融平台的漏洞不劳而获。为此,政府也采取了应对措施,通过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专项整治小额贷款公司网络贷款业务风险等方式引导互联网企业走向正轨。与此同时,爱美人士也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轻易尝试非正规机构的“医美分期”,莫因贪一时小利,陷入犯罪泥沼。
通讯员 沈成彦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