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览以上博的91件(组)陶瓷、绘画、青铜等展品和巴黎池努奇博物馆的19件亚洲艺术品,全面展示了战国至清代末期中国人与香相融的日常生活。该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战国时期的络纹熏,据考证,应是一种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熏笼,该器由镂空花纹的络带纹组成,纹饰规整,在使用时蒙有细绢类的丝织品。早在汉代,熏香就已经在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出现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以及放在衣物中为衣服、被褥熏香的“熏笼”。唐以后,熏笼的使用更为盛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中就有“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诗句。
宋代文人催化了香文化的发展。香被宋代文人视为灵感之源,他们不仅以诗文咏香,更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香具。尤其是此板块中展示的瓷质香具,堪称文人优雅生活的极致产物。上海青浦任仁发墓出土的南宋官窑兽耳炉,样式仿照商周青铜器 “彝”。“彝”在商周时期一般作为礼器和酒器,但在宋代,这类仿“彝”的瓷器通常被当作香炉使用,在宋代的绘画中也经常能看到文人书桌上放置着这种香炉。
陈洪绶、仇英等名家则用画笔绘出了闺阁、僧道、文人的用香情景。清代香文化展厅展出了清代书法家张廷济的《隶书七言联》、鸡翅木香几、来自清宫的造办处制透雕鎏金炉以及池努奇博物馆创办人从中国带回的花梨木椅子,复原了中国古代文人书房的场景,引起了法国观众的浓厚兴趣。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宗教用途到文人雅士的生活艺术,香经常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催化剂。以制造香水驰名的法国人同样将‘香’视为生活乐趣与享受,这与古代中国人对香气的喜好不谋而合。”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围绕古代“皇室”与“文人”收藏这两条主线,探究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被使用、收集、定义乃至模仿的历史。该展由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合作主办,汇集上述三家博物馆及相关展品约180件,是数十年来在海外举办的中国青铜器主题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藏吴大澂青铜器全形拓长卷《愙斋集古图(下卷)》与图中所收器物12件(上博藏器8件、美国各博物馆藏器4件)在芝加哥重新聚首,从纸面到实物,再现了清代文人收藏鼎盛时期的恢弘气度。
展品的时代横跨三千余年,商周秦汉青铜器本体,明清时代宫廷或文人绘制的博古图、收录青铜器的古代典籍,乃至相关的当代艺术品,在展厅中都有所呈现。展览中的古代青铜器基本都是曾入藏宫廷或曾受古代文人鉴赏的、屡经著录的名器、重器。其中上海博物馆参展的商周秦汉青铜器数量最多,达30件组,包括皇室与文人收藏中的代表作,如或由宋代流传至今的厚趠方鼎、首次赴外展览的小臣系方卣等。
下月中旬,“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将亮相俄罗斯最重要的国家级收藏机构之一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展览将再现明代文人书房的真实场景,同时还将展出一组由66件出土陶俑组成的“仪仗队”,为俄罗斯观众带去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该展览将精选家具、文房用品、绘画、缂丝、瓷器、漆器、珠宝首饰、陪葬俑等各类文物83组156件,全面介绍和展示明代人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趣、丧葬习俗以及高超的手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