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里,肿瘤如果长在脊柱或已经转移到脊柱,那就已经无力回天了,只能姑息治疗,坐等瘫痪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董健表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骨转移瘤的出现并不总是癌症终末期的“宣判”。实际上,结合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在原发肿瘤积极治疗下,配合脊柱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术后采用当前新研发的一些生物治疗,结合新的放疗技术,不但可以及时缓解疼痛,尽可能恢复脊柱脊髓神经功能,还可给予患者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转移性脊柱肿瘤积极治疗后,生存多年的患者比比皆是。
晚期肿瘤≠终末期肿瘤
杨先生因前列腺癌在一年前开过一次刀,当时的手术很成功。最近,杨先生觉得腰部不舒服,开始没有十分重视,但很快腰越来越疼,大腿也出现了从腰部放射过来的剧烈疼痛和麻木感,就连走路抬腿都吃力。去医院检查发现,杨先生的第五节腰椎有明显的肿瘤转移征象。
不少人一听到“骨转移”这三个字,就认为无法治疗了。对此,董健教授介绍,脊柱肿瘤很小一部分是原发性,大部分是转移性肿瘤。绝大部分患者,甚至包括许多医生也认为转移肿瘤都是终末期,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时机,只能姑息性放化疗和中医药治疗。但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转移性肿瘤属于晚期肿瘤,并不是终末期肿瘤,许多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都很年轻,身强力壮,生存欲望强烈,一些医生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
及时治疗可大大
提高生活质量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患者,此时可能肿瘤的原发病灶已被控制或治愈,由于脊柱病灶没有得到及时、合适的治疗,最后脊柱肿瘤发展压迫脊髓造成患者的剧烈背痛、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这些年轻病人,有些仅40余岁,外表上看完全像正常人,却因为肿瘤压迫脊髓神经而瘫痪在床,生不如死。
不少病友及家属的脑海里早已形成了“肿瘤发生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的观念。实际上随着医学的进展,脊柱外科对许多转移性脊柱肿瘤都能对应地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为进一步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对一些低中度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孤立性脊柱转移肿瘤,还可实行转移性肿瘤的整块切除,使患者无瘤生存。“当然,脊柱恶性肿瘤整块切除(Enbloc)手术是当今外科最有风险和挑战的手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一度被认为是肿瘤完整切除的‘手术禁区’。”董健解释:“脊柱前方是大血管,包括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术中稍有不慎导致大出血患者就会死在手术台上;脊柱的后方是脊髓神经,如果术中不慎触碰加重压迫就会导致瘫痪。传统手术方法均需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只能将肿瘤分块切除,容易造成肿瘤组织残留,容易复发。”随着肿瘤治疗理念和技术的进展,肿瘤节段全脊椎整块切除逐渐成为治疗脊柱肿瘤最为彻底的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对延长生存期,降低局部复发率。董健教授带领的团队创新技术,在国内外治疗脊柱肿瘤处于领先水平,多次在国际上发表了团队的经验。
医联体助力学科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独立骨科专业科室,现为徐汇区“脊柱微创治疗专科”特色专科及精神文明示范科室。作为徐汇区脊柱微创治疗特色专科,近年来共完成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同时与上级单位共同成立了生物材料临床中心和有限元临床中心,在此平台下完成课题5-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文4篇。
2016年4月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成立联合体发展至今,依托于中山医院骨科平台,徐汇医院骨科开始注重脊柱、关节、创伤骨科的全面发展。在引进新技术及相应的设备更新的基础上,专科重视各级医师相应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其临床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
■骨科团队简介
董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在中华医学会、医师协会、中西医骨伤科学会任主委、副主委、委员等。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 81篇。作为外科分编主编参编《辞海》,副主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4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余项奖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
擅长诊治骨科疾病,在脊柱肿瘤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颈椎病、腰突症等脊柱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朱海波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执行主任
擅长各类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创伤、肿瘤、结核等伤病的手术治疗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治工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张银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
擅长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置换,尤其对于高龄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人工髋关节置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