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撑起灾害“防御网”
500多个下立交积水动态实时知晓
马丹 董纯蕾 郜阳
  本报讯(记者 马丹 董纯蕾 见习记者 郜阳 )了解一场雨的“前世今生”,为伊安排好“未来的路”,这项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城市生活不再因为水的突然光顾而手忙脚乱。昨天,在世界水日与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第21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走进上海气象博物馆,为市民特调一杯气象与水的“科学咖啡”——在一场绵绵春雨中智慧气象和智慧水务共话雨情,原来现代化的智能监测、预报手段早已悄悄为申城撑开一张“防御网”。

  2020年

  预报精确到1公里

  早在1959年,利用马可尼测雨雷达,上海就建成中国第一个天气雷达站。经历半个世纪,雷达观测系统在申城气象服务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如今它又将升级,据主讲嘉宾、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介绍,气象部门正在研制的自判识、自适应、自调整和协同的雷达观测系统,将根据雷暴活动特点智能设定扫描和探测方式,从而提高观测效率。

  戴建华还透露,国家级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计划正让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到2020年,国内格点预报分辨率将达到1公里,最小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也就是说,天气预报真正可以做到精确到门牌号了,坐在家中获知家周围的‘风云变化’。”

  此外,未来的智慧气象预报中,市民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穿戴”上感知设备即可为气象台提供天气数据。“智慧气象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戴建华说。

  四道防线

  挡住洪涝灾害

  台风、暴雨、高潮、洪水一直考验着申城的防汛能力。主讲嘉宾、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说,上海平均三年遭受一次涝灾、平均五年遭受一次风暴潮、平均十年遭受一次洪灾。上海已经建成千里海塘、千里江堤、由14个水利控制片构成的区域除涝系统和全市261个城镇排水系统组成的四道防线。据透露,吴淞口是太湖流域目前唯一未建闸的敞开的主要行洪通道,易发生倒灌,计划在吴淞口选址建闸,有助于减轻黄浦江和苏州河的防汛压力。

  除了四道防线为多风多雨的上海挡住了洪涝灾害,更智慧的水务管理正承担着守护城市的责任。黄士力说,上海境内除了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全市地势最低处是青浦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平台,上海已经实现水情实时全知道。500多个下立交的积水动态都能实时收悉,并实时与防汛、排水、路政、交警部门共享。水务部门还建立了洪水风险分析模型,能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由上海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科协、市气象学会与本报联合主办。新民晚报新民网对本次活动全程直播。昨天到场市民还参观了气象博物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蓝天下的至爱
“俏佳人”展花容 “大丽花”反季开
上海国际兰展周五开幕
跟着直播镜头看遍“上海的春天”
500多个下立交积水动态实时知晓
说说仿制药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500多个下立交积水动态实时知晓 2018-03-21 2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