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行业潮头
从跳出国企之初,张辉就怀拥自信:“我的能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当时的“下海”浪潮中,上海南汇周浦悄悄多了一间名字很响亮、厂房很袖珍的小厂“上海澳星照明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没有开张仪式,张辉的准则是“敬业做事,低调做人”。几十套白炽灯光源交通信号灯很快做出来了,销往江苏、北京等地;张辉又马不停蹄带着设计人员四方求教,策划产品升级,几个月后,新一代LED光源交通信号灯产品出炉;4年后,“澳星”有了依靠自主创新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澳星”拥有多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澳思达”牌系列道路交通信号产品通过公安部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自愿性”认证。产品远销亚洲、欧洲、南美洲和澳洲,2010年即实现销售额1亿元。
在互联网“入主”生活的时代,“澳星”又主动与“物联网”技术联姻,2017年开发并上线一套交通信号灯故障抢修监控管理系统。在新建的厂房大楼上,一间宽敞明亮的监控室里藏着“澳星”这套新式“武器”,四块电子屏实时显示“澳星”信号灯故障系统覆盖地区,全天候监控,工作人员随时可知故障发生地与原因,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
诚信立人诚信做事
张辉讲诚信,业内有名。最经典的故事发生在2000年。当时,一通来自新疆的电话打到张辉桌头,来电者自称是一家设备安装公司,急需一批优质信号灯。未曾谋面,张辉表示账款先汇过来,才能供货。一周后,一笔29万元的账款打到公司账上,汇款方正是那家乌鲁木齐的公司。货很快发过去,又是一周后,四个路口的信号灯全部开通,“新疆客”再次打通张辉的电话,面对张辉“怎么敢这样把钱汇到上海”的疑问,他哈哈大笑,说早已从朋友处了解到澳星的情况,更知道张辉的做事和为人,就是冲着他的信誉来的。
“诚信”,不仅仅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澳星”的员工凝聚力强,干得踏实,源于经营者的诚信。2008年1月2日,张辉代表澳星公司,与第一批48位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时在上海滩上引为美谈,媒体争相报道。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曾公开表示“一个月不给员工发工资,这不是经营者的能耐,而是耻辱”。偶尔资金周转困难时,他和副总经理陆建辉奔波讨账,一天也没耽误发工资。在全球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澳星没有辞退一位员工,并且当年每位员工不减薪反而加薪10%,这在同行业中绝无仅有。
“澳星”员工有强烈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归属感。今天,“澳星”的产品在外滩等地标随处可见,身为“澳星”的一员,他们为企业的发展而骄傲,为自己洒落的汗水感到自豪。
带动企业的公益心
“是党将我培养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者,我要为国家、社会做点实事。”党龄32年,张辉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
“澳星”的党建工作,全区有名。办公楼上,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党建阵地布置了《周浦“两新”同心园——澳星分园》;党员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体会分期刊发在“澳星通讯”上;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参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去年,澳星支部成为浦东新区域化党建促进会周浦镇分会会员。墙内开花墙外香,去年年底,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委组织部书记培训班一行特地前来澳星参观,交流党建工作经验,盛赞澳星党建真抓实干。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很好地履行着岗位责任,更不忘其肩负着的社会责任。张辉曾任工会主席的“老东家”上海燎原灯具厂已在改革浪潮中消失,但退休老职工们感情深厚,每年固定四次聚会,不过苦于缺少资金,酷暑严寒都只能在室外活动。张辉得知后,当即拿出三万元支持,十余年来只增无减,在他的带动下,好几位从老燎原出来的老板都跟着一起捐款。
澳星支部做的公益活动数不胜数,平均每年投入公益事业的经费达15万元以上。贵州遵义桐梓县花秋镇以龙塘小学是澳星支部多年的帮扶点,今年春节前,他们又为学校200多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条红色羊绒围巾,孩子们把柔软、温暖的围巾戴在脖子上,来回摩挲好久,都不愿意摘下。每年,澳星支部还积极参加周浦镇 “蓝天下的至爱”慈善系列活动,参与慈善义拍,筹得善款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白内障老人的“光明工程”,为优秀农民工子女免费开设英语学习班等等。
一个人的公益心,带动一个企业的公益心,张辉的管理思想将“澳星”凝结成一个坚实的红色“同心圆”,与员工们携手,共赴企业百年。 本报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