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中,写满了革命先烈英勇奋战的故事。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甘愿在炮火中拼上宝贵的生命,这份悲壮与伟大已铸化成中华民族记忆的丰碑,值得所有人去铭记。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首几位先烈牺牲前的最后时刻,他们的献身虽已久远,但那份忠诚与壮烈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永远闪亮。
潘忠汝 六出城门“大无畏”
土地革命期间,黄麻起义领导人潘忠汝参与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并任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1927年12月5日,国民党军一个师夜袭黄安,潘忠汝率城里的第一路军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我军决定突围。潘忠汝让副总指挥吴光浩带领部队突围,自己则带领少部分人断后。面对不肯离去的战友,潘忠汝严厉地说:“这是命令,不许再争,赶快撤!”
他左手握着盒子炮,右手挥舞大刀,带领战士猛打猛冲,前后六次进出城门,掩护战友突围。当他第七次护送战友往外冲时,腹部受伤,鲜血直流,一截肠子都冒出来。潘忠汝强忍剧痛,一手按住冒出来的肠子,一手抡刀砍杀敌人。他边冲杀边高呼:“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狠狠地打呀!”最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潘忠汝曾在一首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这片山河,也一直记得潘忠汝的忠贞血汗。
许佩坚 全身带伤拼到底
1938年10月,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四团进入北岳根据地,展开“反扫荡”。1939年1月27日夜,两三千日伪军将根据地包围,团长许佩坚让机关与宣传队先行突围,自己率警卫连掩护。他把警卫连带到灵山以东,占据制高点,之后以猛烈火力吸引日军注意。几小时激战中,他们打退日军数次冲锋,警卫连伤亡很大,许佩坚也多处负伤。趁日军收拢人员之际,许佩坚环顾四周,当他确认机关和宣传队已经转移,而警卫连多数干部已经牺牲后,他对身边的七八个战士说:“掩护任务已经完成,你们立即向后山转移,这里留我一人就行了。”战士们要背他走,他瞪眼说:“这是命令,谁也不准违抗!”
日军又一次冲锋开始了,许佩坚选择隐蔽地形,把所有手榴弹都集中到一起,同百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厮杀。增援部队赶来打垮日军后,战士们找到躺在血泊中的许佩坚,他的两只拳头紧紧攥着,手榴弹环挂满了手指,手枪子弹也打光了,大枪折断了,全身几十处中弹,九处有刺刀伤。而他的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离他最近的两名日军,脑浆迸出。
吴隆煮 大喊一声“上刺刀!”
1938年5月29日,八路军某营教导员的吴隆煮参加彭城镇战斗。他右手提长枪,背一把大刀,跃出战壕,率先冲入敌阵。吴隆煮是有名的刺杀能手,每有恶仗,必带大刀与步枪上阵。
战斗中,他左劈右刺,接连砍倒四名日本兵,突然一颗子弹击中腹部。吴隆煮醒来时,通讯员已为他包扎好伤口。吴隆煮提起大刀,艰难站起来:“别管我,赶快冲!”鲜血从他捂着腹部伤口的手指间流出。战后,吴隆煮昏迷三天,醒来后的第一句话便问:“仗打得怎么样?”
1940年百团大战中,已是八路军副团长的吴隆煮奉命在龙珠寺阻击日军。8月20日的战斗中,敌人攻势越来越猛,吴隆煮摘下缴获的钢盔,脱掉外衣,拔出刺刀,装在枪上,大喊一声“上刺刀”,率战士跃出战壕。日军机枪扫射,吴隆煮一把将身边的通讯员推到,他自己却倒在工事旁,头部鲜血直流。“一定要……守住阵地……”话未说完,吴隆煮停止了呼吸。
陈金合 舍身炸敌堡
1945年11月,山东军区8师奉命赶到临城与夏镇之间的柏山,拦截从徐州出发的国民党军,阻止敌人抢夺胜利果实。激战中,我军充分发扬近战优势,逼迫敌军龟缩在一处筑垒地域,双方打了整整一夜。由于缺乏重武器,我军不得不采取近迫作业,连续组织爆破,但一处敌碉堡十分坚固,火力异常凶猛,打到天快亮的时候,仍没有进展。
鉴于敌援军越来越近,二连机枪班班长陈金合站了出来,他提着四枚手榴弹摸上去,但围着碉堡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安放手榴弹的合适位置。回来后,陈金合向营长要了全营最后一颗手雷,在机枪掩护下再次冲上去了。他把手榴弹和手雷捆在一起,放在碉堡唯一的小铁门下面,然后跑回来拉动了引爆的绳索。然而,过了好一阵子,却没有动静,原来,绳索被敌人的机枪打断了。
此时,天已大亮,敌碉堡里的机枪仍然喷吐着火舌,团部的命令传了过来:“敌人的增援部队正在靠近,五分钟内不能攻占柏山,就得立即撤出战场!”陈金合要求再上去一次。临走前,他对连长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个人牺牲不算什么。”
陈金合在弹雨中滚来滚去,终于再次接近了碉堡。上次安放的手榴弹和手雷还在那里。陈金合爬过去,但却没有连接引爆的绳索。最后,他拉开了引爆手雷的弦,一声巨响,陈金合与敌碉堡同归于尽。
王吉文 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8年9月,山东野战军第8师师长王吉文率领8师参加济南战役。我军发起全线猛攻后,王吉文指挥全师连续攻下凤凰山等外围阵地。21日拂晓,他跟随突击部队进入商埠。上午9时,王吉文得知纬八路有一座敌碉堡封锁道路,部队进攻受阻时,便不顾别人劝阻,一口气跑到前沿去察看。在距火线不到100米的巷口处,王吉文与营、团干部一起研究敌情,布置火力,终于指挥突击部队通过了封锁线。
正在这时,忽然一声呼啸,敌人一发炮弹在王吉文近旁爆炸,一块弹片嵌进他的左肺。身受重伤的王吉文昏了过去,被抬下战场,转移到后方。后来,第三纵队政治委员丁秋生来看他。这时,王吉文已呼吸困难,他断断续续地说:“丁政委……我不行了……请你赶快派人来指挥部队……”下午5时,33岁的王吉文师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孙占元 与敌人同归于尽
孙占元是志愿军第45师第135团第3营第7连排长。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当运动到2号阵地山腰时,被美军火力点阻拦。这时,孙占元的右腿被美军炮弹炸断,露出骨碴,左腿也负重伤,血流不止。战友们劝孙占元撤离,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
他忍着剧痛,爬着继续指挥战斗,用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爆破,摧毁美军设在冲锋道路上的三个火力点。突击部队继续向前,美军又从2号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危急时刻,孙占元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两挺缴获的M1919机枪,进行轮流射击,打退美军两次冲锋,毙伤美军80余人。
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孙占元忍着伤痛爬行,从美军尸体上解下武器继续战斗。最后,子弹打光,敌军冲上阵地,孙占元毅然拉响手榴弹,滚入敌军,炸死敌人数名,壮烈牺牲,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