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带孩子去扫墓
曹 刚
  曹 刚

  刚过去的双休日,众多墓园人满为患,几天后的清明假期,祭扫客流将再攀高峰。拥挤人群中,鲜有年幼的身影。许多家庭有相同默契——不带孩子去扫墓。尤其一些老人,认定某个习俗,一旦违背,会平添心理负担和家庭矛盾,有必要尊重他们的传统观念。

  假如祖辈不反对,儿女已懂事,不妨带着他们一起去扫墓,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即便不同去,也可以趁清明节和他们聊聊“死亡这件事”。

  这个话题的确沉重而伤感,许多父母讳莫如深,担心带给孩子恐慌,其实是自己害怕,所以假设别人都怕。孩子如何看待死亡,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如果我们忐忑不安,欲言又止,敏感的他们就会觉得,那很恐怖;如果我们美化说“永远睡着了”“去远方旅行”,他们容易胡思乱想,甚至对睡觉和旅行心生恐惧。

  父母平静认真地讨论生死,孩子才可能了解真相:这是自然规律,意味着分离,无法阻挡,不可逆转;他们继而才会找到安全感:只要心存思念和感恩,家人就永远与我们同在;也正因为谁也逃避不了死亡,才更要珍惜每一天。了解死亡,从来都是为了好好活着。

  尊重逝者,珍惜生命,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单纯如水的孩子,在墓前缅怀先人的那一刻,可能比成人更真诚。一个家族的温良家风,需要不断延续。80后、90后理应做好传承,帮助下一代学会铭记。

  问9岁的女儿“死亡是什么”,她说:“对死亡不必太伤心,相信奶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我不会忘记她,她活在我们心里。”

  感谢电影《寻梦环游记》,让女儿热泪盈眶的同时,还触动对死亡的最初思考。影片中,追寻音乐梦想的小男孩在亡灵世界踏上奇幻旅程,伴随“请记住我”的歌声,学会爱和告别。“若想念,亲人永远存在;若忘却,他们就真的消逝如烟。”

  每年清明节,都是生命教育的好机会,试着告诉孩子们: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松江“三年计划”织起工业互联网
出发!去敦煌当“洞窟讲解员”
LPG燃气助动车 8日起停止加气
带孩子去扫墓
与大学“联姻”拓展特色课程
“蓝丝带”举办 公益“星”运会
泰来坊4天3起火灾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带孩子去扫墓 2018-04-02 2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