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幸运。”今天上午11时,“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迎来了第100万名观众——陈正,“第一次是单位组织来看的,当时就觉得特别震撼,展览形式很特别,作品也很丰富,来不及一一细品,想着要再来一次。听说4月15日要闭幕了,今天自己再来认真看一看。真没想到,会成为这第一百万位观众,特别荣幸。”
96幅作品
“用96件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96年卓越历程,是最初策展时候就定下的方案。从石库门、延安窑洞门、天安门一路走到复兴之门,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符号,生动的画面,讲好一个又一个中国共产党心怀宏大理想、情系广大人民的精彩故事。”展览制作人吴孝明告诉记者,策展初期择选了200幅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工作的美术家的作品,又经过反复讨论,层层“筛选”,才最终确定下96件。
流连展厅,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年画、宣传画,覆盖多个画种。作者的年龄差更是跨越百岁,从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颜文梁、刘海粟、吴湖帆到1987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丁阳。可以说这次展览也是对上海美术近百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表示,此展紧紧围绕“党的诞生地”这一红色主题,是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
37天画《牵挂》
从策展到布展,再到正式开展,不足三个月时间,周补田的《牵挂》甚至是展览策划时才受约创作的,仅用了短短37天,油墨未干地便被搬进了中华艺术宫。
这件作品,以上海老弄堂为近景,与远处新建设的高楼分别代表过去与现在,弄堂中的习近平同志正和蔼地和居民交谈。军旅画家周补田告诉记者,接到创作任务后,他大量翻查资料和历史照片,“习近平同志抱小孩,与老太太用大拇指夸习近平同志的情节,都很感动我”,于是画家很快确定,要以习近平同志与上海普通百姓在一起为主题创作。而后是环境的选择,“网上反复与其它城市比对,弄堂是上海的独特元素”。最后,为了画好每一个普通人,让他们“不拘束”地跟习近平同志在一起,周补田一次次在画面需要的光线下取材,捕捉画中人的动作和体态。于是,《牵挂》里的习近平同志亲切温暖,而围绕着习近平同志的上海百姓也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67岁的志愿者
“这是中华艺术宫开馆以来参观人次最多的特展。”策展人之一、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向记者欣喜地确认。他还介绍说,为做好参观接待保障工作,中华艺术宫开通网上预约平台,启用专用入口,增设作品二维码介绍,微信平台每天推送一幅作品赏析,设计制作宣传导览折页,在展厅播放《启航》背景音乐,营造党性党课教育氛围。“我们还成立了志愿宣讲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讲解队伍,打磨讲解词,把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动人的故事向观众一一道来。”
90后志愿者陆娴达毕业于上大美院,虽然科班出身,但她说最初给观众讲解,也只是认真地背熟讲解词,告诉观众这些作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成长,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道路上……”但一次次讲解过后,作品和观众都带给她感动。67岁的志愿者高晓梅则在一次次讲解中重温了党史,“96年里重大历程无数,如何准确把握、表达,如何把党史和艺术结合好、讲解好,特别考验我。”每一幅画、每一段历史,对这个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感动,“我们的党真的是伟大的党,应该永远跟党走。”
8000条留言
在留言区,观众们纷纷用纸笔写下意犹未尽的肺腑之言,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有的党员写下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梦想”;有的老党员留言道“展览震撼、情感真实、技艺高超”;有的华侨写下“盛世中华不是梦、民族复兴正当时”;有的小朋友在参观后也写下了“长大后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等感想。更有外国友人写下“With great power, China takes more responsibility(中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负责任)”。吴孝明说:“一开始想着用留言簿,完全不够写,于是我们用留言墙。你知道吗,已经收到了超过8000条观众留言。”
“厉害了!上海打造‘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性党课教育美术展”、“热血青春,始于足下”……现场留言之外,在微信、微博、B站等青年人聚集的互联网社交平台,观众们通过生动又不失文采的艺术评论表达对展览的民族传统艺术与家国情怀的赏析。光明中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储倩倩通过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抒发心声:“时至今日,这些有温度的现实题材创作还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位学子,继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不仅如此,沪上多所高校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实践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先后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中华艺术宫参观学习,在看、听、思、悟中铭记党的苦难辉煌历程,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魅力风范。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穿过一扇扇红色大门,在巨大的党旗下,正有一组党员,右手握拳举过肩,在领誓人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