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利大麻烦少
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后,各相关国家除了直接武力干预外,还运用各种措施影响战局,其中包括派遣雇佣军。据称,现代雇佣兵普遍以“私人军事公司”(PMC)的名头转入企业化发展,向雇主提供武装人员参战、帮助雇主完成训练、后勤及情报等工作。负责这些工作的人有标准名称,即“私人准军事人员”。实际上,他们并未摆脱雇佣兵的性质。
在重商主义的美国,“军事商业化”并不是新鲜词。“由私人准军事人员出面‘热对抗’,成功了只需付点经济代价就能扩大势力范围,失败了只需把责任推到个人身上,没什么政治风险。”美国作家克罗克在《另类军事力量》一书中指出。
美国滥用雇佣兵,还有个心照不宣的政治原因,即避免政府因士兵伤亡过多而陷入被动。克罗克指出,雇佣兵伤亡不必列入美军名单,便于避免舆论因士兵死亡过多而抨击政府。2009年1月1日到2016年3月31日,共有1540名私人军事承包商在中东丧命,超过同期美军死亡数量(1301人)。
认钱不认规矩
克罗克认为,从古至今,“给钱就卖命”是雇佣兵与生俱来的天性。在职业军人眼里,他们是一群见钱眼开、毫无约束的“战场流氓”。
根据日内瓦公约,被敌方抓住的雇佣兵没有战俘待遇,只会被当成普通罪犯关押甚至处死。另外,没有信仰、没有祖国、金钱至上的思想也让他们失去最后的底线。调查显示,活跃在中东的私人准军事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判断是否接受任务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满意报酬。
《福布斯》杂志曾比较过美军士兵与雇佣兵的收入,称美国政府为吸引雇佣兵开出“天价”——高出正规军士兵津贴10倍甚至15倍!数据显示,军龄三年的士官每年在伊拉克战场上可收入1.998万美元,而经验丰富的私人准军事人员每年能挣15-25万美元,比昔日驻伊美军司令弗兰克斯还高(15.4万美元)。另有报道称,五角大楼曾在不同时期以平均每人每天约1300美元的价格雇佣约350-600名私人军事公司教官,并派到叙利亚自由军和民主军等反对派阵营中,开展人员训练、战斗组织策划、武器操作培训以及战俘审讯和心理战、宣传战等业务。作为对比,美国外派军人日均收入仅140-190美元。
涌向叙利亚淘金
联合国曾于1989年12月批准《禁止招募、使用、资助和训练雇佣兵的国际公约》(通称《联合国雇佣兵公约》),严禁签字国在战场上使用雇佣兵。可是,美英等国不仅拒绝加入,还帮助雇佣兵机构“洗白”。
叙利亚战争爆发后,美国、法国、卡塔尔、以色列等国以各种理由与上述公司展开“合作”,大量雇佣兵借机涌入叙利亚淘金。据估计,目前活跃在叙利亚的西方雇佣军约有1300余人,其中近千人为美国服务。在西方雇佣军调教下,叙反对派战斗力大增,能熟练掌握反坦克导弹等先进武器,战斗组织有板有眼。为了避免麻烦,美籍雇佣兵一般留在后方主导培训和财务工作,来自波黑、乌克兰、菲律宾等地的雇员就没那么幸运,要投入前线指导反对派作战。2016年7月,叙军在霍姆斯俘获两名雇佣兵,由于其平民身份,而且无法证实其国籍,最后通过特殊渠道用于换俘。于晓晶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