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健康养生/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患之间“求同去异”有助延长生存期
潘嘉毅
  肿瘤患者在网上查找医学相关信息最积极,反而主动和医生探讨治疗方案的意愿和成功率却最低。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真实世界调研”结果提示,医患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应“求同去异”,医生多倾听患者的心声,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双方互信合作,争取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除了“扎根”肺脏外,肺癌还离开胸部到达大脑,临床上称为“远处转移”。出现脑转移说明肿瘤已经发展到第四期,即晚期。肺癌脑转移发生率较高,约10%的肺腺癌患者在初诊时可发现,40%-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整个病程的某个阶段出现脑转移。晚期肺癌的治疗本身就非常复杂,网络信息根本无法帮到患者,即便是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或放疗科医生,因为从事专业不同,也只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相应的治疗意见。调研结果显示,放疗科医生更认可“放疗可以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治疗理念,而呼吸科医生更认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可以延缓脑转移患者接受放疗的时间”的治疗理念。这反映出不同科室的医生对肺癌脑转移相关治疗理念的认可度存在不同。

  “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是临床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案,并随着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和颅内转移灶数量的增加,其运用比例也随之增加。带有EGFR突变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选择靶向治疗的适用性则更高。放疗有两种技术方式,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放射源的大小以及对病灶数量的要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多数选择全脑放疗。在实际放疗方案应用上,各科室医生在治疗时机的选择和放疗使用比例上需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故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呼吁,肺癌脑转移的精准诊疗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延长生存时间。   潘嘉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传承红色基因”百期·要闻
   第A05版:“传承红色基因”百期·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嗅觉改变可以早期发现和判定疾病
踏青出游防范“糖足”
置“痔”不理 后患无穷
医患之间“求同去异”有助延长生存期
理性选择 优化续贯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健康养生/康健园A24医患之间“求同去异”有助延长生存期 2018-04-16 2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