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浦东”也要当好“店小二”,这是浦东给予企业们的郑重承诺。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做好营商环境的大文章、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是浦东继续保持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源头活水。图:浦东新闻办
区委书记带队 和企业面对面
新年伊始,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带队,9名区领导和十多个委办局的负责人,与45名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就如何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专门进行了一次调研座谈。
企业家们对浦东去年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也对今年发展有了更多期待。面对区领导,企业家们坦率地发表意见,比如通关速度还可以提高,相关扶持政策落地不够及时,创业环境还需完善,审批环节略显复杂,人才在户口、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仍有诸多局限。
“选择浦东,就是选择未来。”浦东新区领导表示,浦东各个单位、各级干部都要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把引领发展的“高站位”落实到服务浦东企业的“低身段”上,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而且,甘当“店小二”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实在的行动中,在座谈现场,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作出4条承诺:
一是兑现政策不打折,凡是区委、区政府作出的承诺,一定认账、一定落实,各部门、各地区要把政策兑现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诚信的重要内容。二是只说Yes不说No,不管是企业到窗口办事提交申请,还是日常工作中反映诉求,相关部门决不能简单说No。三是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凡是企业提出的诉求和问题,都要跟踪落实、及时反馈,决不能石沉大海、不见动静,让企业空等。四是直接投诉无障碍,大家如果遇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可以通过工商联、统战部及其他多种渠道反映。
改革直击“痛点”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浦东要做好营商环境的大文章,关键是找到“痛点”,“刀刃”向内,把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比如,企业反映办证难问题,浦东新区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首批改革成果经国务院批准向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深化方案覆盖企业市场准入的全部548项审批事项。
有企业普遍反映建设项目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浦东新区就减少审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和审批方式,将带设计方案出让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24天以内,不带设计方案出让项目压缩到80天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方便百姓企业办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浦东新区大力实施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全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是服务企业办事的实体平台。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4月浦东正式实施企业市场准入事项“一网通办”,今年3月实现涉企事项全覆盖,企业平均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中心还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用户办事体验。
人才新政
引来八方人才
上海要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浦东率先有所作为。今年2月,《浦东新区率先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专项行动方案》等正式发布,到2020年,上海“四大品牌”的浦东特质将得到充分演绎,品牌影响力、社会公认度、区域竞争力将明显提高,届时浦东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提升。
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持续深化人才制度创新,需要以甘当“店小二”的姿态着力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4月3日,浦东推出《浦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若干意见》(人才发展“35条”),并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批持永久居留证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颁发营业执照。
这项新政主要是聚焦提高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度、人才就业创业开放度和人才资源市场匹配度,在居留和出入境、就业创业、引进落户和分类评价等方面,率先试点8项人才制度,通过优化准入标准、审批机制和服务体系,使人才更好享受国民待遇、市民待遇。
当好“店小二”,浦东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浦东将以更富含金量、更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财政总收入突破4000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商品销售总额突破4万亿,以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