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高中时的“学霸”突然在同学微信群里发布了一则消息:袁立业老师写回忆录了,想出版……消息虽短,却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4年前。
袁老师教我们物理。那时的他,干干瘦瘦,头发稀疏,虽然年近退休,但每次上课铃未响,就会准时到教室门口等候。上课时,他工工整整的粉笔字常常把黑板写得满满当当。上完课,不是班主任的他,也常常会在下午放学后或晚自习时,穿着一双布鞋轻轻走进教室巡视,他的眼睛比较细,跳过老花眼镜盯着学生看时,有时如冬日的暖阳,慈祥如父;有时又像寒风中的利剑,威严有加。他常常告诫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但是,学生向他求解疑难题目时,他又有求必应不厌其烦从不吝惜时间。
一晃就过了二十多年,已经八十多岁的物理老师,竟干起了语文老师的活儿。
袁老师的回忆录在同学群里传阅,涉及的主要是他八九岁时耳闻目睹的事件。从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日军对袁老师家乡施以暴行,在惨烈的衡阳保卫战时,大批经过他家门口的日军不但抢粮、烧屋、毁祠堂,还强奸、侮辱甚至刺杀了包括袁老师亲人、邻居在内的不少同胞,袁老师在山中壕沟里忍饥挨饿与蚊虫一起住了四十多天,而他的父亲在此期间与世长辞,母亲险遭不测,哥哥险被抓走。有些女同学读了袁老师的回忆录都忍不住流泪了。
“学霸”说,老师原来不用电脑,为了写回忆录,特意学了电脑,学会了用电脑手写版本“打字”。从去年冬天开始一笔一画地写,写完后再一字一句地校对。
“记忆,有时是一种思念,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痛苦与折磨。”在回忆录的《后记》中,袁老师说他写回忆录时“含着苍凉的泪水,怀着无限的心酸”。但他的初衷却并不是排解记忆对个人的痛苦与折磨,而是“要让我的子子孙孙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懂得这段历史,千万不要忘记历史”。
“苦难造就了他们,也最终影响了我们。”看罢袁立业老师的回忆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彭承志在连夜写的一篇文章中说,“苦难是沉重的,苦难中自有力量,不论是以史为鉴,还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份记忆和力量都应该要被传承下来。”让人欣慰的是,得知老师的心愿后,同学们各尽其力,老师的回忆录不但顺利编印成册,还被几家史料馆收藏。这些,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我们这些同学,都是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