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且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但令人欣喜的是,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保持增长,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阅读的时光和习惯似乎停留在了未成年人阶段,对于成年人,纸质阅读成为了一种曾经的过往,一去不复返。
课外书阅读量增大
2017年,国民纸质书本阅读量人均4.66本,虽相比较2016年4.65本略有增长,可相比较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差距仍然显而易见。调查报告还显示,相对于纸质书本的阅读量,2017年我国成年人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人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9.1%,报纸阅读率为37.6%,期刊阅读率为25.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
近四成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城乡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大家对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
所幸的是,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7年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1.57本,比2016年的9.11本增加了2.46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23本,比2016年的7.76本略有下降。2017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比2016年的8.34本增加了0.47本。
据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观察,就上海书城里的读者年龄分布,青少年占据40%,这是销售的教辅图书加上少儿图书的份额占比数字。“文学图书购买群体里,青少年也不少。”
亲子阅读成热点
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与2016年的3.07次持平。近五成(46.2%)的0—8周岁儿童家长半年内至少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三成多(35.0%)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对于这个现象,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姜逸青分析,在进入初中前,家长对于孩子的阅读是非常重视、十分强调,孩子看书的机会比较多,“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比较多,相对而言阅读量也会比较大,但到了中学之后,阅读量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教辅类图书,这与重视实用性与教材考试有关。”
“阅读不可避免的功利化”,姜逸青谈道,一直以来,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学生就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阅读观。这样把读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读书本身感兴趣,到了成年人阶段,“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不大,或者阅读反而会影响生存状况的改善,就没有阅读的需求和积极性。”
而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生活状态与习惯,所谓“愉悦身心”。希望幼年时的亲子阅读习惯,能够成为一个撬动点,重新唤起成人的阅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