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不是亲子“常态”
最经典的桥段便是一段曾经刷爆朋友圈的“妈妈吼孩子作业”的场景。晚上10时多了,楼上突然传来一位妈妈的大吼“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你说啊!”“互为相反数啊!……”让人不禁感叹,夜半陪读的妈妈真不容易啊。
“现实生活中,虎妈的确比虎爸多,可能当母亲的比当父亲的更容易焦虑。“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陈洁说,妈妈会因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而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功课,自家的孩子磨蹭了半天也没做几道题,训斥声自然就会拔高。还有的孩子在家里没有妈妈陪着就几乎不会学习,根本没有独立性和自觉性,这也让妈妈特别上火。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是与家长不能给孩子准确定位密不可分的,主要是一些家长喜欢攀比,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学得多”“学得快”,学校在教加减法,就有妈妈急着要让孩子抢着去学乘除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要去责骂,吼叫便成了家庭亲子关系的“常态”。
“吼叫源于焦虑,往往只要问三个问题,就很容易看出当妈妈的是不是焦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家陈默说,这些问题是:第一,如果听说一位数学名师开了个辅导班,参加过的孩子都进了名校,但你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会急得到处去找吗?第二,你和孩子同桌吃饭,是不是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十有八九会绕到学习上?第三,孩子的同班同学里,谁的语文成绩最好、谁的数学最牛,你是不是都很清楚?陈默认为,自信的女人能科学地把控情绪,是家庭的黏合剂,有这样的妈妈,孩子也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反,跟在焦虑的家长后面,孩子也容易疲惫不堪。
对症下药方能“止吼”
有培训机构竟然瞅准商机,开出了“止吼课”,通俗地说,就是家长情绪管理课程,价格从一千元到两万元不等,如果是洋专家授课,听课费自然还要高。有参加过的家长说,听课时感觉蛮有效果的,但回到家里基本上又会回复到从前的状态。还有的家长参加了培训机构的课外“止吼”打卡活动,要求是做到30天里不对孩子吼叫,结果竟没有一位妈妈能坚持做到。
陈默说,有一点必须说明白,不同家长触发其焦虑并进而产生吼叫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先找到焦虑的根源。有的妈妈是虚荣心作祟,亲朋好友聚会,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是学霸就仿佛“无地自容”;有的妈妈对培养孩子很少有自信,不知道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还有的妈妈片面地认为“人生就是竞技场”,逼得孩子从小就要“只能争胜不能失败”。如果家长能正视自己焦虑的原因,也算找到了“止吼”良方。当然,生活中还有一小部分妈妈,她们容易歇斯底里地吼叫,是因为曾经有过的创伤性经历,是源于自身的心理疾病,需要先去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做矫治。因此,针对性不强的“止吼课”,可能并非对症下药。
陈洁校长说,与其天天对孩子吼个不停,不如先从培训孩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做起。要知道,八成以上孩子在智力上都是大体相当的,早慧的或智障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所以,家长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定位好孩子的学业状况,切莫拔苗助长。另外,妈妈也须明白,吼叫不是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过程性的陪伴,自己在行为习惯上要做孩子的榜样,即使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也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