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不同阅读习惯
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比如盘古和女娲在完成开天辟地和补天造人的壮举后,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身躯化作世界的一部分,体现了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中华创世神话故事其实蕴含着很多集体主义精神的根源和依据。
为了满足成年读者和青少年的不同阅读习惯,来自华师大的神话学研究团队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撰写了2版文稿,将分为市民版和青少年版出版。市民版重在发掘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从“物质世界的创造”、“制度世界的创造”、“道德理想的创造”几个方面,系统分析每一个神话故事背后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文明源头。
青少年版读本则配上了丰富的插画,部分创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被设计成卡通图片,一目了然。为了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读本中每一个章节都设计了问答环节,让读者的求知之旅尤为有趣。例如,伏羲和女娲其实姓风,全名为“风伏羲”、“风女娲”。又如女娲造人的遗憾在于甩泥点子造人太草率了,女娲手捏的泥人都很漂亮,但藤条甩出来的泥点子不受控制,有些落在了平原,有些落在了高原,有些眼睛、鼻子出了问题,有些胳膊或腿不那么灵便。女娲一直很自责,也特别嘱咐天地神灵和其他子女,一定要友善地对待那些有缺陷的子女,开启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天赋。
原创拉近时空距离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将于18日拉开帷幕,今年专门增设创世神话主题的专场比赛,佳作不少,比如由徐汇区文化局选送的长笛与打击乐合奏《常羲沐月》、由嘉定区文广局选送的情景故事《前赴后继“日”“月”明》、浦东新区文广局选送的戏剧小品《候人兮猗(大禹出世)》等。
去年,市群艺馆借助馆办的文学刊物《上海故事》,组织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优秀故事创作家来沪参加培训,从30多篇作品中精选了16篇出版《上海故事——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专辑》特刊。今年,市群艺馆还将继续联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故事讲演家到区县巡讲这些创世神话故事,将创世神话故事送到市民身边。
而在即将到来的6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市群艺馆将启动一场创世神话大赛。其中就包括一场贯连线上线下的知识竞答,基于2本市民读本,依托市民文化节、文化上海云等平台,旨在让市民包括青少年在比赛中加深对创世神话故事的学习、理解和感悟。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