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生效以来,伊朗核协议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甚至在共和党内部,也有许多人认为,伊朗认真履行了协议。可是,从竞选开始,特朗普就一直抨击前任的这一成果,称之为“最糟糕的协议”,特别是对于奥巴马向伊朗提供现金,更是充满愤怒和嘲讽,认为美国吃了大亏。
特朗普用“狡黠”的商人思维,屡屡以“美国优先”为借口,冲击国际规则和协定,撕毁一张又一张协议,颇有一种不管谁阻碍美国利益就一概否决的霸道作风。而美国人素来自我标榜的“契约精神”,一次次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契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交易。契约精神一向被西方特别是美国称为社会主流精神,标榜自己自由、平等、守信。上网搜索“美国的契约精神”,都会提到格兰特总统和小男孩墓地的典故,这种故事还吸引了不少“粉丝”对“美国理念”的迷恋。
其实,美国之所以宣扬所谓的契约精神,既有自我贴金的需要,也有输出“价值观”的需要。可惜,事实胜于雄辩,“结果”常常打脸美国的理念。对于美国来说,历来是哪个“游戏规则”对它有好处,它就支持;哪个规则于己不利,则想法暗中阻挠。不过,在特朗普之前,政客们总还要一块“遮羞布”,不好意思公然毁约撕破脸面。
如今,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不但赤裸裸地践踏“契约精神”,更是自动“打脸”。就在上个月,美国还指责别人不遵守规则,损害美利益,要求减少贸易逆差云云。
美国所谓的国力,让特朗普想干就干,并以为这样能让对手屈服。但他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语叫“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单方面宣布退出,一手搞砸伊核协议,盟友颜面扫地,中东紧张局势加剧。随着美国制裁加大,现在尚能保持克制的伊朗是否会将报复的矛头对准以色列等美国的“小兄弟”?难民潮是否将再度加剧欧洲“老朋友”的国内危机?
特朗普任性“赖账”,最后都让盟友“买单”。但面对一个连“遮羞布”都不要的美国总统,这“单”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买呢?
本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