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北京车展,以拜腾、正道、云度等为主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不一样的活力;众多新势力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有很多创新与颠覆,比如拜腾的49寸中控屏和方向盘触控屏,显示出造车新势力的实力不可小觑。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内涌入的“造车新势力”数量达到314家,整个造车新势力企业已完成了225亿元至235亿元融资,进入实车投产时点,量产在即,云度汽车甚至提出了今年挑战3.5万辆的目标。在两年前的上届北京车展上,当造车新势力忙着发布PPT、以新能源和智能出行生态吸引第一笔风投时,传统车企巨头们都还存观望心态强调自身无可取代的优势。如今,造车新势力刮起了颠覆整个汽车产业的飓风,巨变不可避免。
应该说,当下的汽车产业大变革给了新造车企业更多的机会,汽车业此前在传统内燃机时代演化得非常慢;如今造车新势力将互联网企业天生的优势带到了汽车行业,令汽车业变革速度倍增。传统驾驶到无人驾驶、燃油发动机驱动到电驱动的演变是颠覆性的,如果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变革足够快,新造车企业凭借对市场反应敏锐和历史负担小的优势,将获得更多生存壮大机会。
面对造车新势力颠覆性变革的冲击,传统车企的焦躁与求变达到新高点,“如果没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将来某一天,这个时代淘汰了你,就真的与你无关了”。车展前夕,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在长安启动“第三次创业计划”战略发布会上如是表示,与张宝林一样担心被时代抛弃,几乎成为了传统汽车集团的共同心病。
在长安发布会同一时间,北汽、东风也发布了全新品牌战略。三大国有车企集团齐齐做出了开放、转型的宣言和承诺,而在之前,吉利、奇瑞、长城等车企也纷纷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出行产业链上快速布局,充分说明在造车新势力咄咄逼人的压力下,传统汽车业转型求变已刻不容缓,素有车市“风向标”的北京车展在这一时间节点担起巨变前预演的重任是理所当然的。
“船大掉头难”一直是国内传统车企最被诟病的一点。而今年北京车展上传统车企掉头转航的速度超越了外界想象。以前至少需要三四场发布会来预热、造势和传递的内容,如今一次性地落地,在造车新势力几乎以小时计算的新融资进程和产品推进速度刺激下,传统车企新战略的执行速度也不断被刷新。无独有偶,跨国车企也不甘落后,大众宣布全面向新能源、智能化、出行服务商等新业务方向的转型;丰田正式公布了电气化战略。计划到2020年率先在华推出C-HR和奕泽IZOA的EV车型;宝马公布将在中国完成六大方面的新能源生态体系构建;均以实际行动证明,不再固守原有航道上的财富,大船正在义无反顾调整方向,迎接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史无前例的巨变。
在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也并非高枕无忧,除了资质的门槛阻挠,更多的是“担心想要的产品出不来”,如何跨越生产制造能力的鸿沟?成为所有新造车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于是,原先想象的新老造车势力在本届北京车展上的对抗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与融合。“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得到了最清晰的诠释。车展首日,奇点与北汽新能源在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充换电设施建设、经销网络、制造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同一天,同样是新生代的长江汽车与北汽福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能源商用车上展开合作。而就在车展前夕,定位为智能互联汽车的拜腾在发布第一款车的同时,宣布获得一汽的战略投资,在互补的领域展开合作,达成利益最大化。传统车企拥有资源整合、制造能力和资金优势;造车新势力拥有拥抱新技术和开放的优势,双方结合可以走出第三条路,这种选择显然是合作大于竞争。
与此同时,不仅仅是新旧势力间的牵手,在竞争与共同利益面前,传统车企的格局也开始变化,包括长城与比亚迪的合作、徐和谊与王传福共商合作的佳话,都成为汽车产业革命带来的颠覆之一。今年北京车展,作为汽车业巨变前夜的一场预演,标志行业新一轮合纵连横已经开始,未来谁执牛耳?拭目以待。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