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生活 有传统
评弹《梁家河纪事》是上海评弹团正在创排中的一部原创作品,今年春节之后,编剧团队曾赴梁家河采风。上月,《梁家河纪事》进行了一次内部试演,之后,评弹团组织全体演员赴梁家河采风、体验生活。据介绍,上海评弹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创作过一大批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当时的老艺人也都有“下生活”的传统。比如为了创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到淮河工地下生活,为了创作《海上英雄》,就到福建前线下生活……不过像这次全团30个演职人员一起去采风的情况却还是第一次。团长高博文表示,这次梁家河之行也是评弹团的一次党团员活动。在梁家河,他们请来延安干部学院枣园分院的一位副教授在梁家河田间地头为演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样的感受是在上海看书、听课、查资料所无法替代的。
郭玉麟是《梁家河纪事》中最年长的一位演员,这次他带领三位年轻演员表演其中的一段《过四关》。他告诉记者,到了梁家河,“‘小囡’思想上蛮有触动。”《过四关》也是整台节目中最早进入修改的节目之一。在梁家河的那几天,白天大家在外采风,晚上就在住宿地的炕上一边讨论修改,一边排练。郭玉麟表示,排这样正能量的作品对年轻人来说既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也是艺术上的一个考验,相比平时在外面说长篇,这样的原创作品对演员要求更高。对于很多年轻演员来说,窑洞、土炕等以前只是在书上或屏幕上见过,这次多了不少感性认识。《分粮》的主演之一周慧说,自己是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土窑洞和当年知青们睡的大通铺式的土炕,不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当时的生活环境,脚一踏上这片黄土地,感受就真切了几分。
高标准 “磨”作品
明天开始,《梁家河纪事》将进入新一轮的修改排练。高博文表示,修改主要将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细节,使得作品更丰满。二是对人物的把握要更为精准,使作品更感人。三是要在音乐方面作一些调整,使其更符合当时的情境。另外一方面,评弹团也听取了昨天前去观看彩排的年轻党员们的意见,希望这部作品能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从现场反馈来看,这部作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特色还是比较容易被年轻人包括以前没有或很少接触评弹的年轻人所接受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