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上个世纪初首张中国制造的唱片在上海诞生以来,我国唱片业已经历了百十年历史。在新音乐载体的变革冲击下,1996年中唱在上海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黑胶产品告别大众视野已有二十余年。“这些年,海外一直保持着黑胶的生产、出版和发行,尤其2010年以来,全球黑胶唱片市场的增长保持两位数,美国去年卖出黑胶唱片1700万张。”据中国唱片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章利民介绍,在全球黑胶回暖的大潮流之下,中唱上海基于对市场的判断,从德国引进了这条黑胶生产设备。
黑胶工坊于2015年筹建,2018年5月9日揭幕落成,是全球少见、中国唯一的拥有黑胶唱片制作全流程的体验式工坊。一流的设备、顶尖的技术、完备的管理以及“国宝级”技术专家的权威助阵,让黑胶的声音魅力得以完美再现。据介绍,整套刻纹、制版、压片设备引进外加车间的施工改造成本约计2000万元,而每一张黑胶唱片进口“胶”的原料成本也超过4元人民币。
昨天上午,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合作特别创立了唱片副牌“上音”。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篆章留印,发布了“上音”品牌logo形象。据了解,黑胶工坊落地上海后,首批黑胶唱片出版名单中,就包括上音品牌作品《梦临汤显祖》以及交响曲《丝路追梦》、赵季平创作作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大宅门》、新乐府新民乐作品《五行》、张维良《箫的世界》、贾鹏芳二胡专辑《茉莉芬芳》、谷峰《风带我走吧》、叶蓓《流浪途中爱上你》、黄龄《来日方长》、崔恕《美好时光》等。黑胶这种古老的工艺,配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乐迷得以自由地享受历史的声音,时代的声音,世界的声音,乃至未来的声音。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