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对此,有69.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28.3%表示不知道,另有1.8%表示不清楚。与2017年相比,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15.9个百分点。在问及“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障碍”时,受访市民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为32.0%;其次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为16.5%;第三是“宣传组织不到位”,为15.2%。
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处理比例提高,“合并式”简单处理比例下降。在受访市民中,按《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要求“先挑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后,其余干湿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4.5%,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干湿分开处理”的为19.2%,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挑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其余合并处理”的为27.6%,比2017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不作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3.6%,比2017年下降3.8个百分点。
当问及是否有必要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上升到立法层面时,76.7%的受访市民持肯定态度。其中,表示很有必要的占20.8%,有必要的占55.9%,表示没必要的占22.8%,另有0.5%说不清楚。对于国外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市民对“按规定日期或时间投放分类垃圾”支持度最高,占比为83.2%;其次是“垃圾袋条形码实名制管理”,表示支持的为80.8%;“购买政府统一监制的垃圾袋”、“取消固定垃圾桶,定时定点收取垃圾”支持比例依次为71.6%和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