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起,上海、福建 (含厦门市)、苏州工业园区等三地区,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养老险)试点。这是国家再次尝试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撬动产业杠杆,预计带来千亿级的保费增量,距离上次税优健康险的出台仅仅过了两年。
为何国家频频出手助力保险?细想不难发现,一方面保险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之一,相比证券与银行,与国计民生更为息息相关,既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可持续压力;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覆盖面小;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担负撬动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壮大、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重任。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最初设计时就以“大社会统筹,小个人账户”为基本框架,采用“现收现付制”,本质上是“向工作的年轻人收钱,养已经退休的老人”,这种模式运行成本低但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攀升,从改革开放初的67.9岁攀升至2016年底的76.5岁。据民政部门统计,上海2017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83.37岁,其中男性80.98岁,女性85.85岁,连续多年位居榜首。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测未来30年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可能减少1.7亿,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如何用更少的年轻人来养活更多的老人,这个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答案。
养老金之所以需要国家统一规划调拨,因为它是一笔亏不起的资产。亏不起主要体现在支出刚性,换言之,这是一笔在未来一定会发生的费用。也许我们很幸运这辈子没有罹患重疾,不会发生人身意外,但终究无法抵抗衰老。虽然我们确定要支出,但具体支出金额我们却无法预知,这和我们预先设定的退休生活品质、绝对寿命及个人健康状况相关。同时,养老金应该是一笔挤干“风险”的资产,这里的风险包括家人的健康风险、人身意外风险和家庭财务风险,推荐的做法是为这笔钱建立一个专属账户,以“我的养老金”的名义确定下来,确保不会因为上述风险被挪作他用。
除个人储蓄外,商业年金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陪伴终身的金融产品,可以在退休后每年或每月领取确定金额的养老金,与社保互为补充。如何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年金保险呢?在起始领取时间方面,推荐领取年龄在70周岁以后给付的终身年金保险,与生命等长的领取年限将不确定的时间确定下来,70周岁后属于核心的养老阶段,确保个人储蓄耗尽后仍有充足的养老储备。另外还需要关注产品的现金价值,推荐选取现价较高的年金产品或预定利率接近4.025%的年金产品,现价高意味着生存利益及身故保障较高,预定利率高意味着确定的保单利益价值较大。此外,一些年金产品为了帮助投保人应对资金融通的需求,还设置了降低保额的功能,让投保人从容应对突发的资金周转问题。
老之将至,要倚杖,更要养老金倚仗。闻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