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位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参展,76幅作品。记录了76个来自生活和工作的瞬间,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通国人的生活工作场景。这些场景我们似曾相识,可能被我们忽视,而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并呈现了出来。这些画面让观者想起我们所经历的类似时刻,令人感动。
表现时代特征的一种真实写照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江苏省油画学会、苏州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聚焦新时代——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正在苏州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代表作品76件,他们都是在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艺术家,是不同单位的专业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们用画笔记录了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时代步伐,记录了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从军旅到民间等诸多题材,艺术地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诸多似乎被我们忽视过的瞬间,给观展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代写实主义油画的巨匠冷军的作品《场景写生之一》则用一位画家的笔触记录了三位画家在一个简陋的画室中画一个模特的场景。显然,作者是熟悉这个画面的,他放下了自己并非为人熟识的超写实手法,用完全相反,略带写意的笔触记录了这个瞬间。让人感到宁静和亲切、温暖。
骆根兴、庞茂琨两位艺术家用巨幅油画《似水流年》和《农家乐》向我们展示了来自农村的生活场景。一个反映了乡间农民劳作之余的艺术生活,吹拉弹唱者们在指挥的协调下,向我们奏出欢快和喜悦。另一个则表现城市的同事们在一个秋后来到“农家乐”的门口欢聚合影,每个人脸上闪烁的都是愉悦和欢快。这不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生活中不断出现却又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瞬间么?
俞晓夫《新疆写生之四》则记录了一对应该是夫妻的人物生活瞬间,男人弹着冬不拉,妻子拿着摄像机,男人表情的深邃沉浸,女人表情的自豪坦荡,这不仅仅是一个夫妻的瞬间,更是反映了新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跟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日渐美好起来的这个事实。
在全部的作品中,如此令人感动的瞬间画面比比皆是,目不暇接。这些画面无一不让观摩者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叹为观止。
中国艺术语言的一次闪耀亮相
本次展览凸显了中国艺术语言,不仅仅是表现题材的中国化,更是中国艺术语言的一次闪耀亮相,体现了当下中国油画的较高水平。
比如,杨参军说到他的创作,他说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够在绘画语言背后,能够重新找回到民族精神,同时包括对西洋文化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我画两个农民工,我从老家找了几个农民工来写生,我是真心想表达出农民工在今天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可是真实的状况是他们往这里一坐就懒惰、不坐着就抽烟,写生过程中和现实农民工对话是困难的。但是我必须用画家的眼睛把握住他的表情背后的某一个信息,这就是我在写生当中直接体会到的面对现实中人物时发自内心的冲动和表现。”所有语言都是在和对象深度的感悟、交流中,我们的语言才有意义。他说他在创作中借鉴了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更多地加入“人文发展”这个要素,他说“国家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家面临着一次重新选择,这样大社会动荡变化里面你在扮演着怎样积极的角色。我自己觉得精神化要和物质主义对抗。我在追求这些可能性。这就是我的创作态度”。
一般来说西画求似,国画重写意。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王宏剑先生则更为坦率和直接。他表示要把中国画的色彩、底蕴和中国诗词意境能和西方的技巧结合,用中西方结合的方法表现现在所看到的世界。王宏剑以表现中原地区老百姓风土民情的作品居多,一直在延续着有中原地区文化风土民情的题材。他说:我会把我在河南生活最熟悉的地貌、最熟悉的形象、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我画的题材最多的是农民,我插过队、下过乡,感情上有缘,特别熟悉、了解并且能够把握住。至于色彩,我都是用中国古人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表达上严格按照中国绘画的风格。
事实上,在本次展览中,几乎所有的作品当中都有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应用,不管是色彩、构图还是写意,都或多或少地在创作中得到运用,甚至一些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基础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基础之上。所以,本次画展可以称之为一次“中国画法的油画展”。
走向世界的中国油画
油画传到中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怎么画和画什么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都不再是问题,但那究竟是不是我们关注的东西?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油画将朝向何方?
对此,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研究院长回答说,如果自由、自主、独立是当下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做的时代,那么我们怎么再谈论共识?我还是和大家交流歌德说过的几句话,歌德说“克己会通向伟大,限制方显出高手,只有格律让人知物。”格律、限制和克己,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的选择、定力和他要积累的方向变得非常重要。在他看来,中国油画的未来之路无非是要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块土壤。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的眼光艺术地记录这个时代的瞬间,这为当代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出一个课题,我们究竟要表现什么样子的生活?是默守陈规跟着传统的题材还是沿着西方所谓的主义亦步亦趋?抑或是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答案是显然的,百年以后,能够经得住考验,留在艺术史的一定是反映当下时代生活的宏伟巨制。缺乏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注定只是技巧的卖弄,而非艺术的根本。笔墨当随时代,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