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文体汇/聚焦
     
本版列表新闻
没有戏曲演出的喝彩,只有演唱会的欢呼——~~~
没有戏曲演出的喝彩,只有演唱会的欢呼——~~~
没有戏曲演出的喝彩,只有演唱会的欢呼——~~~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戏曲演出的喝彩,只有演唱会的欢呼——
看混搭昆曲“七十二变”
王剑虹
  昨天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纪念日,自从17年前昆曲入选非遗名录后,一度寂寞如雪的昆曲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获得了勃勃的生机。

  昨晚,张军的新昆曲“水磨新调”万人演唱会(见图 首席记者 刘歆摄)在奔驰文化中心举行,这是这个堪称上海地标性的演出场所首次举办昆曲演唱会。3个小时的演出,让台下的观众见到了与“传说”中一唱三叹,与婉转软糯的“水磨调”完全不一样的昆曲,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欢脱跳跃,与各种音乐风格水乳交融,仿佛上演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昆曲“七十二变”。

  欢呼声

  《硬拷》是《牡丹亭》中一出稍有些生僻的折子,昨晚的演唱会就以《硬拷》中的一支《折桂令》开场。张军身披银色披风,头上插着一支长长羽毛出场,颇有些流行音乐歌手的味道。音乐自然也不再是昆曲原来的样子,虽然熟悉昆曲的人还是能从中找到些原来的影子,但因为配器和整支曲子的节奏有了很大的变化,使这支原本是柳梦梅被拷问时唱的曲子莫名有了一种强大的气场,更让观众增添了几分陌生感。不过张军的演唱还是昆曲小生的底子,真假声结合,只不过声音更为华丽、更具穿透力。对于这样的“水磨新调”,台下观众的反响相当热烈,现场挥舞荧光棒的观众不在少数,一曲唱罢没有戏曲演出常见的喝彩和掌声,取而代之的是演唱会的“标配”——欢呼声。

  混搭风

  昨天的演唱会上,不仅《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这些昆曲经典之作中的著名唱段“变身”亮相,更是与歌剧、评弹、摇滚等不同的演唱样式进行混搭——前一句是沪语说唱乐,后一句却接上了昆曲《游园惊梦》;黄英的西洋歌剧尾音未尽,张军的昆曲就“横插”进去;更有摇滚与昆曲“你来我往”……这些看起来无厘头的组合竟然都能接得顺顺当当,并无违和感。而近乎清唱的一曲“江儿水”与小提琴独奏的音色更是搭得浑然一体,仿佛两者从来就是相伴而生的。

  有缺憾

  400年前,著名的虎丘曲会曾汇集万人,而昨晚的演唱会亦以“万人演唱会”为题,登陆上海地标性的演唱会演出场地奔驰文化中心,可以说创下了昆曲演出的一个纪录。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万人演唱会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虽然人多场子大气势也大,但有些曲目演唱时的效果反而不及小场地。而嘉宾众多、各有特色虽然为演唱会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但有时也干扰了“主线”。特别是对于一些非昆曲观众来说,昨晚的演唱会观演体验可能并不太“友好”,因为字幕偏小,“听不懂”在唱什么的观众并非个例。记得当年“水磨新调”首演时,舞台上的大屏幕大部分时候都会以繁体字打出唱词,边上标注“天书”般的工尺谱,屏幕下方则是唱词的英文翻译,不仅视觉效果别致,而且极为“实用”,相比之下,昨天舞台上的多媒体就显得有些普通了。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音乐会版歌剧《晨钟》率先“敲”响
看混搭昆曲“七十二变”
“中国印象”向欧洲发声
新民晚报文体汇/聚焦A09看混搭昆曲“七十二变” 2018-05-19 2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