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败后却收获掌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复旦女排作为唯一一支业余队,闯入全国女排甲级联赛,最好成绩取得第8名。男队在1961年两次战胜当时在国内数年不败的全国冠军上海一队。本报以大号标题“排球新军力胜全国冠军”等加以报道(见左下图)。复旦排球队的比赛,每次都成为复旦乃至整个上海的焦点。
有一次,国家女排与复旦女排比赛,陈望道校长亲自主持并致辞。得知消息,很多同学上完课就去占位置,边看书边等比赛开始。何慧娴和队友进场时,风雨操场已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进不了场的学生纷纷爬上茅竹搭建的围墙,有的甚至将桌子椅子叠在一起,像耍杂技那样摇摇晃晃地站在椅子上。
才40多分钟,比赛就结束了。0比3,复旦女排每局得分都没超过5分。当时担任二传的何慧娴记得,自己和队友们收获的,却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她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回到系里、班里,却听到同学们还在津津乐道地议论:女排队员真不简单,还能与国家队比赛,没赢一局主要是一传不适应国家队的上手飘球。毫无责怪之言。
“这个最像女排姑娘”
复旦排球与中国女排的渊源,远不止于几场比赛。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以中国女排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姑娘》,当时剧组找了倪萍、濮存昕等担任主演,但导演蔡晓晴还想找有排球基础的演员,复旦女排队员、82级新闻系学生刘青于是成了剧组中唯一一位真正的排球运动员。
这件事,刘青说还要感谢本报的撮合。当时是刘青的妹妹从本报看到《中国姑娘》剧组招演员的报道,告诉了姐姐。因为刘青的父亲与该剧编剧鲁光等也认识,就促成了这件事。因为当时刘青要随复旦排球队比赛,蔡晓晴导演还特地推迟开机。在《中国姑娘》剧组,刘青感受到了浓浓的团队精神。得知刘青来得急没带护膝,担任演员组组长的濮存昕冒着酷暑,大中午特地上街帮她买了新的回来。
最让刘青印象深刻的,是剧组住进了国家体委的宿舍,近距离接触到世界冠军中国女排。“没有谁耍大牌,也没有什么我是主力就可以少练的想法。每个人都尽全力在拼。”刘青记得,袁伟民教练抽空还看了剧组的训练,他指着镜头前的刘青说,“这个最像我们女排姑娘。”
排球生涯磨炼意志
来自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漳州的1992级法律系学生曾剑光,曾是复旦男排的二传手。上周末回到复旦,曾剑光佩戴中华全国总工会刚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母校门口留影(见下图③曾剑光供图)。
在证券业,曾剑光是获得这份殊荣的第一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带领的中国民族证券漳州新华北路营业部如此充满竞争力,他想了想说,还是集体的荣誉感。有趣的是,曾剑光招入的不少核心员工,也都有排球队的经历。他觉得,打过排球的人不仅能吃苦,抗压强,更宝贵的是团队精神,不会只盯着自己的小天地。
刚上任营业部负责人那年,曾剑光的“中秋家访”工作剩下最后一名员工。半路上,突降瓢泼大雨,该员工老家山路崎岖,大雨导致路段泥泞不堪,不少员工劝曾剑光节后再去走访,他却果断回绝,徒步攀到那位同事家中。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曾剑光自认也是复旦排球队生涯磨炼出来的。
如今阔别几十年,何慧娴说,在复旦、在排球队的校园生活给自己永恒的感动。复旦排球百年,排球队恢复40周年,还有很多精彩故事,这些都是五色的油彩,给复旦文化涂上浓浓一笔。故事在延续,复旦文化也在延续…… 本报记者 金雷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