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它为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作了初步尝试,文物数据与观众数据交叉比对,使未来的博物馆注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慧。
生动展示 文物评分具体
中国的文物由国家文物局分为若干等级,等级仅限于表示文物的珍贵程度。利用大数据的综合打分,让每一件文物拥有了具体的评价,打分很客观,连不能开口的文物都得“服气”,数据树下的博物馆文物管理一目了然。
一级文物、上博镇馆之宝大克鼎的得分是99分,打分不是凭借观众点赞,而是有一系列的指标——大克鼎(见下图)拥有显赫的历史传承,登陆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后吸引到了巨大的粉丝群,多次参加国内展览,针对它的学术研究非常频繁,媒体有频繁的报道频次,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有价值IP,拥有多个文创开发的衍生品,能够生发出教育普及项目。由此种种,它的各项指标“技压群雄”,因此博物馆人可以说,这件明星藏品,确实比其他藏在库房里、不太知名的一级文物,拥有更高的含金量。
主动捕捉
展品服务公众
眼下,信息技术将博物馆置于前所未有的连接之中:无数观众通过例如微信、网站等获取博物馆的信息,在参观中扫码阅读展品介绍……博物馆通过各种途径联通观众。
大数据还能如何洞悉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所在?类似技术在体育比赛上已有使用。射手投篮集中在罚球线还是三秒区,过人偏好左还是右;足球运动员的传球成功率和奔跑轨迹,都有大数据指标,供对手或己方去“排兵布阵”,进而在对垒中占据主动。
到了博物馆这里,“排兵布阵”就是指运营和展品陈设了。过去只能获悉博物馆入场人数,有大数据助阵后,馆方运营者会地主动出击,获悉每个展厅的观众数量。实验中,平台还可以根据观众行走线路,直观地“编织”出一张路线图,精确到他参观每件展品的时间。
在上博展示的样本试验中,664名实时观众最青睐陶瓷馆和青铜馆,家具馆人数少。参观轨迹图和观众密度,都由计算机用红点圈注。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在未来的博物馆里,热门文物和冷门文物分配比例,观众的参观流线,都会更加科学地设置。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