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忽闻水下爆裂声
如果说首次下潜时发生“下不去”和“联不上”,让海试团队感到困扰,那么,后来冲击300米深度时发生的事却让海试团队后怕不已,也再次证明科学试验容不得半点侥幸。
那是2009年9月13日,南海B1海区,深潜器即将进行第16次载人下潜作业。这次下潜的主驾驶是叶聪,右舷试航员是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于教授,左舷试航员是来自声学所的年轻工程师杨波。试验内容为:冲击300米深度、液压系统调试,航行性能测试和自动驾驶功能调试等,计划在水下停留160分钟,是海试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
“‘向九’、‘向九’,我是‘和谐’。水面检测一切正常,请求下潜!”潜水器水声电话里传来试航员叶聪的声音。
“‘向九’明白,同意下潜!”随着刘峰总指挥的指令,深潜器的压载水箱开始注水。七分钟后,深潜器下潜到达50米,接着又到达100米深度。于教授看着仪表,提醒叶聪:“接地检测升高到0.7了。”“明白,时间紧迫。”叶聪向可调压舱注水,加快下潜速度,急切去亲近300米深度。等到200米深度时,接地检测值降低,潜在报警消除,几位试航员松了一口气儿。看到深度表指针指向了326米,主驾驶一个漂亮的点刹。胜利拿下一城!
叶聪后来说:“接下来的试验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爽!移水银、调纵倾、前进后退,左转右转,试完定深定向,第一次在300米深度驾驶潜器以每秒1米的高速‘漂移’,要知道,咱们深潜器的最快速度也才2.5节啊!全部预订内容都被提前完成。这时候,于老师觉得可以上浮了,我意犹未尽,估计他也一样。杨波摘下耳麦,抬头看了看我们。我说:要不下去看看海底吧!心里早已蠢蠢欲动了,其实潜台词是‘去坐底’。得到水面允许后,我们打开所有灯光,三个人紧贴观察窗,‘看到没有?’‘离底4米’‘我看见了!’白光一闪,一片银白色的沙滩展现在面前。没有想象的滚滚浓烟,看来底质比较硬,是一个坐底的好地方。潜水器在沙滩低速前行,整个过程被摄像机记录得很清楚。航速较慢,我轻轻一打下潜,深潜器稳稳坐在海底。当时真是兴奋……”
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里返航时,一个危险的隐患正在一步步逼近。当他们按指挥部指令,抛载上浮,升到距离海面不足20米时,一直密切观察窗外的于教授听到“咚”的一声响,像是一个爆竹炸响,又像是一瓶香槟碎裂,一股白烟从潜水器前飘过……
“啊?怎么啦?什么爆炸了?”深潜器内的三名试航员立时瞪圆了眼睛,面面相觑,不知下一刻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真的在水下发生了爆炸事故,那将是灭顶之灾!
对于舱内的人来说,此刻一点劲儿使不上,只能静候观察,听天由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潜航员确实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好在故障没有进一步扩大,潜水器还是继续平稳地上升、上升。终于,他们安全回收到母船甲板上,出舱时,尽管杨波晕得不行,可毕竟是首次成功下潜300米,并且超额完成试验任务,他强打着精神,跟于教授、叶聪伸展开鲜红的国旗,与大家一起庆贺新的深潜纪录诞生!
成绩不能掩盖问题。祝贺仪式结束后,于教授立即向指挥部汇报:一声爆炸异响,一股可疑白烟。潜航部门负责人崔维成、胡震等人马上组织人员检测、排查。当他们一层层打开主蓄电池箱时,发现保护罩爆裂,内部全是气体,单向阀已经开启,一只电池发生了爆炸!大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幸亏爆炸发生在上浮阶段,如果发生在深海,后果不堪设想。
配电系统主蓄电池箱是深潜器的唯一动力来源。推进器、海水泵、水下灯、液压泵及机械手等等子系统全都依靠它提供电能。由于受体积和重量约束,深潜器设计时选用了能量密度大、抗压能力强的银锌电池。不过,有利必有弊,银锌电池的寿命较短,一旦启动只有一年使用期限。2008年春天,潜水器准备出海试验,702所技术人员启动了银锌电池。不料,临出发前突然叫停,直到一年后才真正出航。按说,应该更换新电池。可配电专家们经过测试检查,发现这组电池各项功能正常,而买新的银锌电池需要花费几百万元,便设想用它顶过第一阶段海试。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经费、侥幸心理作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