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意,你没病也说你有病。还真别不信,举两个例子:
数月前,一家医院招股书称,根据市场研究顾问公司报告,中国有1.8亿人患精神疾病,比例达总人口13%,即每8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以此显示医院发展前景如何广阔。这吓得我赶紧朝身边看,数到第7个人就不敢往下数了。不过,可惜,这家医院IPO被否了。
最近,又有已上市制药公司根据一份报告,算出当下中国每5个男性中,甚至包括未成年人,就有一名相关性功能疾病患者,以此显示公司产品有多少潜在的消费者。于是,公司股价狂升,4位公司高管高位套现。至此,人们恍然大悟。自然,等待这家公司的,是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
病态说明比较扎眼,还有很多未必到病态的地步,但手法如出一辙。诸如你必须拥有什么、你的成功生活缺少什么、你一定要给家人/老人什么,等等。总之,想尽办法告诉消费者有多需要其产品;哪怕消费者实际上并不需要,也一定要通过啰嗦的、梦呓的、巧妙的说辞,让消费者产生需要的感觉,并成为其盈利点。
更有甚者,自从投资成为重要推手后,与其讲给消费者听,不如讲给投资者听。讲给消费者听,要费劲编织消费者信服的理由,要消费者心甘情愿摸出钱来;讲给投资者听,只要有“故事”,比如1/8神经病、1/5性功能障碍之类,如果投资者信了,“故事”就可以讲下去,钱就可以滚起来,至于是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没有违法违规,是否造成社会问题的转嫁、变种、积累,全抛在脑后。
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的一条注解中曾引用文字,生动说明资本的这种习性:“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但愿资本少让我们“生病”,也少让社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