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明确、三个新”
在打响“四大品牌”中,普陀区突出“三个明确、三个新”。明确目标找差距,在提升品质、彰显魅力上体现新担当,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全球、全国、全市寻找对标范例,明确适合参照、借鉴、赶超的目标,逐一研究、学习,以品牌建设带动品质提升、特质彰显。明确特色抓重点,在错位发展、提高辨识度上凸显新作为,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找准主攻方向,选择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强、打得出、打得响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形成普陀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明确关键优环境,在多元主体参与、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孕育一流品牌,继续在改革创新上做文章,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引进高质量的市场主体,共同推进普陀“四大品牌”建设。
坚持“一个提升、三个集聚”
普陀区打响“四大品牌”将坚持“一个提升、三个集聚”。“一个提升”就是全面对标先进,保持并抬高各项工作的“基准线”,拉长板、补短板、树样板,以“四大品牌”建设带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三个集聚”: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要素,全力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注重抓好“两头”,“一头”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另一头”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聚焦“服务+制造”,紧盯人工智能等产业,积极布局能够带动全市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要素体系。集聚一批标识度、显示度高的商业地标和文体品牌活动。着力打响“苏河十八湾”特色品牌,把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做出声势和影响力。打造一批地标性购物商圈,通过整体谋划、统筹运营,打响品牌,进一步增强普陀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四大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主动对接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人才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切实改善人才服务质量,解决好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在普陀住下来、稳下来。
十项提升工程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功能提升工程
■创新平台服务提升工程
■民生服务提升工程
■政府服务提升工程
■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提升工程
■商业地标影响力提升工程
■消费品质提升工程
■红色文化传承提升工程
■“苏河十八湾”魅力提升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为推进“四大品牌”建设,日前,普陀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普陀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上海“四大品牌”特色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全区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功能平台、产业高地、商业地标、文化名片,努力把普陀区建设成为上海“四大品牌”特色承载区。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培育普陀经济新动能
从服务功能方面来说,具有上海“西大堂”美誉的普陀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依托上海联交所等平台,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各类金融要素加快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显现。武宁创新发展轴集聚着一批重点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策源能力和平台服务功能不断显现。与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电科所、50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日益深化。
此外,普陀区可开发面积较多,尤其是桃浦智创城核心区,4.2平方公里是全市中心城区、特别是外环以内仅剩唯一可成片、大规模二次开发的区域,在承担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上和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空间优势。
从服务环境方面来说,今年以来,普陀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制定了包含21项改革任务的《普陀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了“3+5+X”产业政策体系并建立“一口发布”“一口受理”“一口答复”工作机制,发放“普陀人才优享卡”,使区内高层次人才享受到定制式、管家式、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
普陀区以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为契机,通过实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平台服务、民生服务和政府服务等4项提升工程,使普陀城区功能、创新能力、服务能级显著增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重要枢纽节点之一,成为高端创新要素交流和汇聚的开放平台,营造有利于集聚一流的企业机构、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环境。到2020年,服务经济比重保持在90%左右,科技服务业税收保持两位数增长。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建设普陀智能产业新高地
作为中心城区,普陀区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制造业。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中,普陀区将以“服务+制造”为重点,培育智能产业,集聚拥有核心技术、具有高端制造优势的企业总部及研发、设计、销售等企业。聚焦软件开发、核心部件生产、关键算法等“软、小、精”领域,加快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制造品牌打造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二期、三期规划建设。引导制造企业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 培育若干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目前,普陀区以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契机,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提升工程,使普陀区高端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立足上海中心城区辐射长三角的智能产业高地。到2020年,争取落地2-3家国家级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全区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10%左右,涌现出一批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引领普陀消费新升级
普陀区还是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商贸业底蕴。上海开埠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上海啤酒厂、上海火柴厂、荣氏家族面粉厂等一批民族工业的老字号;解放后,又集聚了英雄金笔、牡丹牌油墨、麝香保心丸等知名品牌。本世纪初,随着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的辟筑,沿路陆续开设商铺,商贾逐渐云集,形成了上海著名的商业区。普陀商贸业能级不断提升,全区5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综合体10个,各类商业载体250万平方米。
普陀商贸业发展空间巨大。2017年,商贸服务业区域贡献同比增长17.23%,占比达到21.62%。区域内将新增一大批高品质商业载体;中环智慧商圈、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加快建设,轨交14、15号线建成通车后带来的人流、客流,都将为普陀的发展创造更多商机。
普陀区以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为契机,通过实施商业地标影响力、消费品质2项提升工程,努力使商贸业转型成效显著增强,成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的活力区域。坚持商旅文会体联动发展,打造一批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标志性商业,进一步创造营商新生态、消费新领域、智能新商业、智慧新商圈、商贸新高地。到2020年,打造4个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商业地标,培育一批新零售示范引领企业。一是推进核心商圈转型升级,打造商业新地标,推动社区商业优化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二是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知名企业发展新零售模式,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三是构建贸易便利化大环境,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契机,促进品牌企业集聚。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展现普陀城区新魅力
普陀区拥有中心城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有“苏河十八湾”的美誉,苏州河流经上海境内的53.1公里,市区河道全长23.8公里,普陀区约14公里,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普陀是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有大量民族品牌和工业遗存,拥有多处民族工业遗址、历史建筑、文保单位、文物登记点等。普陀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有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五卅运动和顾正红、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沪西工人半日学校等工人运动文化与重要历史节点丰富。区域内有元代水闸遗址、玉佛寺、真如寺等古刹古迹。这些都为普陀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供了重要基础。
普陀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契机,通过实施红色文化传承、“苏河十八湾”魅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等3项提升工程,努力使普陀形象魅力显著增强,成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靓丽名片。
以“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建设为引领,深度挖掘利用苏州河沿岸人文和历史资源,形成“湾湾有文化”的格局,着力打响“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让 “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文化”成为普陀闪亮的城市名片,普陀的认知度、吸引力、归属感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互联网影视、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到2020年,文化服务业税收保持两位数增长。(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