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初次尝试舞台剧至今,整整18年,陈佩斯任凭自己的喜剧理想在舞台上生根、在剧场中生长、在观众的笑声中驰骋。今年10月-12月,陈佩斯将携《托儿》《阳台》《老宅》《戏台》四台力作献演于美琪大戏院。
昨天,陈佩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技巧或有高下之分,但我带给观众笑声的心是真诚的。”事实上,在他的脚下,喜剧这条路正越走越宽阔:“我相信这是条说得清、道得明,可以坦坦荡荡走下去的路。”
十八年甘苦自知
从当初拿出全部家当孤注一掷做《托儿》,靠妻子精打细算拆东墙补西墙艰难维持剧团,到如今《托儿》《阳台》《老宅》《戏台》四部精品展演,开票当天在大麦网的票房即达140万余元,这18年,陈佩斯的喜剧之路,走得甘苦自知。
当年,陈佩斯带着《托儿》来上海做宣传,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帮忙前后张罗的除了妻子和家人,还有上海的挚友。虽然头顶中国第一代“小品王”的光环,但他的姿态却低到尘埃里。那是中国喜剧刚刚起步的年代,他带着尚不知成败的《托儿》前后奔忙,脸上浮现的是“小班主”难掩的疲惫,唯有眼中倔强的光芒映衬着那句颇有些悲壮的誓言——“哪怕只是个‘草台班’,中国喜剧的路还是要走下去。”
时光飞逝。昨天,“2018陈佩斯喜剧作品展演”发布会在上海花园饭店举行,偌大的报告厅里,采访席位有五十余个,“长枪短炮”齐齐对准了台上胡子花白的陈佩斯。作为2018大道文化陈佩斯喜剧作品展演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但大麦网在票务营销层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锦辉文化”等上海本土演艺公司也纷纷加盟助阵。
陈佩斯再也不用亲朋好友来当“托儿”了,自有专业平台助阵,撑起地接、营销到售票一系列流程。当大屏幕上的票房数据不断刷新,最终定格在“140万余元”时,陈佩斯的眼里透出了难掩的笑意。
好苗子不断涌现
昨天,台上被光环笼罩的,除了陈佩斯还有他身侧一位与他有七成相似的年轻人。那是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现如今,他在《托儿》中接下了父亲的角色,扮演主角“陈晓”,有人说,他演得比他老爹还可乐。
问陈佩斯,对这位接班人满意吗?他哈哈笑道:“接班人?我的接班人多了去了。不说我们喜剧创演训练班里的孩子,就是现在电视里各种综艺节目的新秀,很多跟我没半毛钱关系,可他们纯熟运用的那些喜剧表演手法,就是当年我和朱时茂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我们在小品创作或喜剧探索上的努力没白费。”
在陈佩斯眼里,喜剧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独当一面就能继续的事业。2012年,陈佩斯办起了喜剧创演训练班,每年夏天开一期,为期两个月的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为有喜剧理想却暂无路径的年轻人开启启蒙之门。“当你在黑暗中摸索时,能有人给你点一盏灯、引一段路,这有多重要啊。”陈佩斯回忆说,当初他和朱时茂也是受到马季、姜昆等前辈的点拨、提携后才有了今天:“那时候,我们的创作一进入瓶颈,他们就手把手地教,甚至把结构、框架都为我们搭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6年来,培训班培养的80多名喜剧新秀活跃在全国各大舞台。陈大愚就是第一批训练班的毕业生,这个曾在美国学生物工程的年轻人,在认识到“精神食粮更胜于物质食粮”后,归国继承父业。
不论是训练班里的孩子,还是各大综艺节目中涌现的后起之秀,陈佩斯始终对他们抱着宽容、鼓励的态度,在他看来,他们都是中国喜剧的苗子。至于有人认为“如今小品不好笑了”,陈佩斯直言:“那是现在的观众见多识广了,喜剧创作确实更难了。”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