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全国性的学术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办,是“28+盛世草书高峰会展”在浙江嵊州展后移至上海巡展的部分作品,汇集了当前中书协草委会28位委员和上届委员会两位主任的共60件作品,大致反映了当下全国草书的最高水准。金庭就是浙江嵊州,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安葬的地方,展览取名“从金庭走来”富有内涵,寓意为草书寻根溯源。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表示,二王创建了中国书法行草主流的一脉,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巨大,要把金庭当成向草书盛世进发的一个集结点、出发点。在刘洪彪看来,相比古代的慢生活,草书契合当下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正好让它有了更大发挥空间。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阳说,草书是书法书体中最有抒情性的书体,符合当代人对书法的审美趣味、取向。
三位到场的草书名家刘洪彪、陈加林、王厚祥都认为,草书并非远离群众,草书也不是随意发挥。相反,草书是严谨的符号,书法家笔画有严格的法度。有些没有学过草书的朋友可能有一些认识误区,认为草书书写是最随意的,实际上恰恰相反。违反了草书的规律,就是贻笑大方的错别字。
而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虽然不能完全看明白,但可以像欣赏美图一样,整体地欣赏中国的草书书法。专家这样解释:今人喜欢草书的浪漫。一张白纸放在这儿,一个草书家可以给它画出最新、最美的线条。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