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蔷华:立雪程门漾秋声》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女士的传记,反映了李蔷华女士从艺的经历,描述了其艺术成就取得的缘起和来由,总结了她跌宕的人生、丰富的艺术经验。本报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1.母亲要父亲去买口棺材
1929年,李蔷华出生在武汉,父亲熊省吾,母亲秦如冰。说起来,熊省吾的家境相当不错,熊省吾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刘天宝药铺”老板的女儿。这间药铺堪称源远流长,2012年武汉市政府计划对老字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全市总共也才19家,“刘天宝”就名列其中。通常来说,子随母贵,依仗外公家的资源,熊省吾应该无需太过努力,就能拥有一个不错的前程。别人也都是这么看的。
那么秦如冰又是何许人?她的外祖父秦郎斋是当地中医名家,祖上世居山东济南府东阿县,论祖脉,是秦琼的后辈。秦琼者,唐初著名大将也。元代后,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成了百姓守护家院的门神。与“门神”攀上血缘,可算是“名门”之后。
在当时的武汉人眼里,秦熊之好无疑是门当户对的。遥想当年,“很白很美”的秦如冰嫁给熊门大少爷熊省吾,婚庆之排场还引起不小的轰动,沿途看热闹的人群把三四条街挤得满满。更有花絮记载,当时开医馆的外祖父大手一挥就让手下给县衙送去三千大洋,只为给宝贝女儿壮壮行色,让普通百姓感慨不已。
华丽婚礼转瞬即逝,紧跟着便是自立门户后的平淡生活。秦如冰是有准备的,尽管做姑娘时候过的是千金小姐的生活,嫁为人妇后日日洒扫庭除,敬奉公婆,做得滴水不漏。熊省吾就不一样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逛马路,夜里搓麻将,少爷脾气几无改观。
最先看不下去的是婆婆。这位刘天宝嫡女,不满意儿子作派,看不下去,又无可奈何,就盯住媳妇发急:不能放任呢,儿子交给你了,得拿出点威势来,不然有你的苦头吃。
秦如冰倒是有耐心,笑对公婆:“您老从小宠惯的,多少年养成的脾气,哪里是说改就能改的?逼急了会适得其反呢。”这话说得通情达理,本是他们夫妻间的事,做长辈的有个提醒足矣,婆婆开明,叹息一声,再没言语。
很快地,这个家有了四个孩子。1927年生了大儿子,取名海海;老二老三是女儿,大女儿叫瑞云,即后来的李蔷华,1929年生;小女儿叫瑞霞,即后来的薇华,1931年生;1933年又生了小儿子金海。然而,秦如冰明显轻看了丈夫人品问题的严重性。熊省吾经常不回家,偶尔回家不是打孩子,就是与妻子吵嘴,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后来,熊省吾竟与人贩子勾搭上了,把主意打到自家女儿身上。
“卖女儿?!怎么不跟我商量?”听了丈夫的说法,秦如冰呆若木鸡,泪水夺眶而出,哇地大哭起来。
“商量?笑话,商量还能做得成这笔买卖!”熊省吾却是早有准备,继续说:“是做童养媳的,人家不远,男人在海关做,谈妥200块银元。”这个男人甚至有脸问妻子:“200块大洋有多大,你晓不晓得?”
丈夫的话锥子般扎心,秦如冰浑身发抖,心如刀绞。不知什么时候,四个孩子全都簇拥到哭成泪人的妈妈身边。秦如冰下意识地从孩子堆里扒拉出不到6岁的李蔷华,死死抱在怀里。妈妈的“特殊照顾”让小瑞云心有所悟,反身死死吊住妈妈的脖子,声嘶力竭地哭喊着。
在孩子们的痛哭声中,秦如冰抹去脸上的泪水,大声嚷道:“200块大洋有多大,我不晓得,也不想晓得。就算2千块、2万块我都不稀罕!不错,女儿是我的,也是你的,你有权利作主,我也有一半的主可做。现在,我要你先做一件事去!”熊省吾眼神惶惑地问:“做什么事?”秦如冰语气冰冷地说:“去给我买口棺材来,用你买的棺材来换走我的女儿!”
说这话时,巨大的愤怒使秦如冰的面容扭曲了,她仿佛一只被激怒的母狮,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随时会扑向面前的男人,将他撕碎。熊省吾没有勇气正视那双怒火燃烧的眼睛。他的脑袋低了下去,再也抬不起来。这时是1934年初,离李蔷华虚岁6岁生日还有三个月。幼小的李蔷华不幸经历了被父亲狠心卖出,又被母亲奋身夺回的坎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