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是否意味将重启电动汽车的投资审批?新能源汽车政策会有哪些调整?” 实业界和理论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该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这些“关注”。
孟玮肯定了汽车业实施2015和2017两个文件取得的成果。《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支持了社会力量参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体现了国务院“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的精神,加强和完善了汽车投资管理,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清理规范工作。
孟玮诠释说,制定汽车投资“新规”,主要考虑“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也出现了盲目发展的苗头,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合作,防范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新规”对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的准入标准,“比过去的规定有所深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支持企业开展合作,政府依法依规加强监督管理,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
与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相伴的,是盲目发展苗头显现,产能过剩风险日趋加剧。企业规划产能已远超预期,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然而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200个,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已是国家设定目标的10倍。
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同样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14-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据测算,当前产能若全部释放,会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大约是目前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满足年产500万辆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
电动汽车、互联网汽车一哄而起,正吸引大量资本的涌入。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重庆举办的2018全球汽车论坛上不无忧虑地说,过度投资和竞争,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带来一系列后遗症。目前工信部注册的新能源车企达到503家,其中有51家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品牌,拿到发改委项目核准的只有16家,仅有6家通过了工信部审核。朱华荣警示道:造车新势力经过3-5年淘汰赛,80%-90%成为“先烈”将是大概率事件,对于一些投机者搅局者,汽车产业可能是他们的“滑铁卢”。
“新规”紧扣放开准入和下放权力两大改革方向。“向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开,很有必要;放权到地方政府,大方向也没问题的。”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研究员如是评价。王小广认为,具体到新能源汽车,“新规”有一种纠偏的意味,体现的总方向是对的,“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要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要盘活存量而不再一味依靠增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分析说,“新规”是国务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在汽车领域的工作细则,“新规”是落实“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的需要,“新规”也是解决股比放开、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僵尸车企等行业问题的需要。“新规”是国家对汽车工业的管理由事前管理向事中和事后管理转型的一个中间衔接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合作,从而防范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