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苦热二首
红蕖漾日映瑶台,幽室清空郁燠开。
千叠翠云收掩去,一天凉月似初来。
欲邀佳句意难寻,旅枕微吟望暑涔。
露坐郁蒸期晓月,北窗幽独涤烦襟。
佛牙寺
年来穷理道,习静绝时风。
过眼消繁虑,经心去俗笼。
雅嗟观竹意,终羡忘机功。
此境真难到,平情识片鸿。
古龙牙门遗址
饮散离亭日已斜,幽栖长恨觉年赊。
清宵别趣衔风月,露晓归心觅象牙。
几处滩头人送客,谁家曲尾意生花。
有缘岂在相知久,一样笙歌向畔涯。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尤其季风交替季节,酷热少风,甚是难耐。这样的时候,海上日落月生时分的清凉就很让人期待。当然,若非遭遇极端天气,白天是仍可以做各种户外活动的,譬如去图书馆、博物馆和各处名胜参观。其中,佛牙寺就是一个让人心生清凉的地方。这座供奉弥勒尊佛与佛牙舍利的寺院位于南来华人的发祥地牛车水,寺院采纳唐建筑元素,结合佛教曼荼罗设计风格,自2002年建成后,已成为该国重要的佛教圣地。至于古龙牙门遗址,则让人感受到新加坡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连接。盖据《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海峡最南端时经过一高6米的龙牙形巨石,即龙牙门。它位于新加坡拉柏多公园和圣淘沙岛海岸之间,曾被郑和船队引为航路标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海军为拓宽水道,将其炸毁。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新加坡旅游局予以重建。其实,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元朝就已派人到此寻找大象,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发,经马六甲、苏门答腊、波斯和埃及,越地中海到摩洛哥,然后再出红海到莫桑比克,最后横渡印度洋,经澳大利亚、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数年。其间也到过这里,称这个地方为“龙头”。回国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他将沿途闻见写成《岛夷志》,后节录成《岛夷志略》。此书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瀛涯胜览》和费信《星搓胜览》诸书,但重要性远胜之。诚如《四库提要》所说:“诸史(指二十四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所以自来受到研究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的西方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三年来,我客居之地紧挨此门,每晚散步经过,居然未识其真。直到束装赋归,整理书籍时看到此前入购但未及展卷的林我铃的《龙牙门新考》,方知其原委。人之不学老废,竟一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