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屋顶告白
马丹
  马丹

  去年,风靡网络的日本中学生“屋顶告白”节目,因为鼓励情窦初开的男女生表达青涩又美好的感情而温暖过许多人。一年后,国内版的“屋顶告白”节目也上线了。然而,同样是走上屋顶述说心里话,中国孩子们却将“真情告白”变成了“实力吐槽”,尤其是对家长的“控诉”。

  在这个中国版的节目里,一个小姑娘令人印象深刻。她在节目里“控诉”了妈妈总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却从来看不到她的努力。听完女儿委屈的告白,原本以为妈妈会有所触动,却没想到,这位妈妈肯定了“女儿很棒,但可以更好”,却一转眼又开始义正词严、自顾自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严肃地对女儿提出了更多要求。其实,这种打击式的教育在中国并不少见。在“打击式”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不完美的,无时无刻不需要引导,称赞会导致飘飘然,鞭策才能激发出更多潜能。这一切都是“以爱为名”,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一些悲剧——远有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近有常青藤留美女博士被探亲的妈妈苛责而跳楼自杀。

  为何中国父母总不能“好好说话”?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可谓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操心的家长,但也背负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这使得他们从子女出生开始就“步步为营”,盘算着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冥冥众生里“杀出重围”,成为出人头地的佼佼者。“我是为你好”,成为多少父母以权威姿态强迫孩子的“黄金借口”。

  这几天,高考、中考成绩都要出炉了。虽然一再说不要过度炒作高分考生,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坊间热点话题。高分考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片段,往往能迎来一片围观和热议。家长们似乎大多数都希望从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经历中找到一些教育的答案,但他们其实忘记了,生物学早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绝大多数的人都聚集在平均线周围。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其实更需要一份平常心,不要用横向的尺子来比较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区别,一如古人早就善意提醒过“南橘北枳”的道理,凤毛麟角的“天才”之路不能被复刻。真心希望,未来中国版的“屋顶告白”能看到更多对美好青春的表白,而非对家长的“控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伏尔加之波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
   第A25版:大虹桥专刊
   第A26版:大虹桥
   第A27版:大虹桥
   第A28版:大虹桥
户口和居住证可通过微信办理
学子展现创意 设计未来生活
屋顶告白
沪中心城区新建五处排水系统
既圆电梯梦 又得自治奖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屋顶告白 2018-06-28 2 2018年06月28日 星期四